石景芳,又名石玉琮,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无棣县工委书记、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冀鲁边区一专署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2年6月在东光县柳林战斗中壮烈牺牲。
石景芳1912年出生于无棣县刘丰台村,从小熟读史书,1930年,石景芳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1933年考入北平宏达学校。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何梅协定》,祖国沦亡危在旦夕。同年秋,石景芳弃学回乡,先后秘密成立“友谊读书会”和“山东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鲁北分会”,向家乡人民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
1937年2月,石景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鲁北党组织的委托,同关星甫等共产党员一起秘密创建无棣县基层党组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发出全民抗战的战斗号召。石景芳同关星甫等人在当地成立了一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吸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的“抗日救亡会”,很快发展到800多人。
1937年9月,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石景芳为县工委书记。这期间,他与其他工委成员一起,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并编印了刊物《斗争》,以教育党员和知识青年。
1938年秋,石景芳受冀鲁边区党组织委派,奔赴东光县,执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同年8月,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石景芳任第一任县长。他为开展抗日斗争四处奔波,日夜操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1939年10月,东光县人民代表大会上,石景芳被评选为抗日民主政府模范县长。他响亮地提出“抗日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日”的口号,号召东光县“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在东光县,石景芳积极实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面教育和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一面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在石景芳的领导下,东光县很快成为一个有初步基础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石景芳调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0年10月,鲁北行政委员会撤销,石景芳调任冀南六专署专员。1941年2月,冀鲁边区党委成立,冀南区六专署改称冀鲁边区一专署,石景芳仍任专员。他在鲁北冀南期间,十分重视结合本地实际,推行党的各项抗日救国政策,对开辟巩固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为此,石景芳被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评为推行政策法令的模范工作者。1941年7月,冀鲁边军区正式成立,石景芳兼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石景芳不仅自己投身于革命,而且动员家人参加革命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故乡刘丰台村有几十人参加了抗日部队,被称为“八路村”。
1942年,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指挥近5万兵力,从5月开始对冀中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继而又坐镇德州,与驻沧州警备联队队长长谷川合兵,对冀鲁边区进行“铁壁合围”。同年6月,石景芳和专署机关的同志在东光县四柳林一带被日伪军包围。石景芳率分区警卫连掩护群众过漳卫河突围。由于日军以猛烈火力封锁,强渡未成,当撤至后杨村附近时,石景芳负伤。警卫连连长要背他走,他硬是不肯。他忍着剧痛,坚持指挥突围,被日军压缩在漳卫河北岸的一片坟地里。这时,分区警卫连战士大部牺牲,弹药也消耗殆尽。面对冲上来的敌人,石景芳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肉搏,不幸壮烈牺牲。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无棣县党史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