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城区梁才街道南赵村,有一位被敬老院老人们亲切称为“老赵”的人,他就是赵金成。今年71岁的他,已坚持敬老助老工作整整30年。从当年的“小赵”到如今的“老赵”,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让那颗敬老爱老的心愈发坚定。每当提起“老赵”,敬老院的老人们都难掩激动之情。
一碗救命饭,半生报恩情
1961年寒冬,时年8岁的赵金成因饥饿几近丧命,幸得公社党员干部及时救助。一顿饱饭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更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感恩与回报的种子。
20世纪90年代,在好心人的扶持下,赵金成通过经商致富。1994年深秋,一次偶然的敬老院之行让他目睹了老人们的艰难处境。当时由于财政困难,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饮食、居住和生活用品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回到家中,敬老院简陋的生活场景在赵金成脑海中挥之不去。“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理应过上好日子”,这个念头让他愈发感到揪心。几天后,他自掏腰包雇了毛驴车,购置取暖煤、面粉和食用油送往敬老院。
“看到这些老人,我就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小时候帮助过我的好心人。”赵金成动情地说,“父母没能等到好日子就离开了,现在能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做些实事,也算弥补我心中的遗憾。”正是这次善举,开启了赵金成30年如一日的公益之路。
从日常所需的毛巾、袜子、内衣,到改善生活的馒头机、绞肉机等设备,只要老人们需要,他都会想方设法置办齐全。即便在2008年企业经营遭遇困境,一夜之间亏损数十万元的艰难时刻,他依然坚守承诺:“不管多难,也不能忘了老人们。”
几年前,赵金成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相继失去老伴和爱子。他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部转化为对敬老院老人们的关爱。
从温饱保障到精神陪伴的敬老之路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伙子赵金成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细心的赵金成发现,随着社会发展,敬老院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精神上的孤独感却依然普遍存在。为此,他购置图书报刊,添置健身器材和文娱设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今,敬老院里时常回荡着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在一次走访敬老院征集老人心愿时,赵金成听到一个特别的愿望:“老赵啊,我们吃穿不愁,就想亲眼看看滨州的发展变化。”面对这个看似简单的心愿,赵金成却深知其中的困难——敬老院64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84岁,且身体状况各不相同。
经过周密筹划,赵金成向街道申请协调了专业医护车辆和人员全程陪护。这次特别的“圆梦之旅”,不仅让老人们亲眼见证了城市发展成就,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欢乐与希望的种子。
一位老人握着赵金成的手动情地说:“你行善积德,我们无儿无女,就把你当亲儿子。就算哪天闭眼了,也要保佑你一生平安。”这番朴实的话语让赵金成瞬间想起了已故的母亲,不禁潸然泪下。
270万元善行托起孝老助学梦
在专注敬老助老事业的同时,赵金成始终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梁才街道教育基金会成立之际,赵金成率先捐款10万元,并积极动员周边企业参与捐助,短短几天时间便筹得善款200余万元;得知无棣县学生王燕因双目失明陷入困境,他冒雨驱车百余里前往慰问,不仅送去助学金,更给予精神鼓励;听闻无棣县苏家村贫困学子苏鑫鑫考上大学却无力承担学费,他立即联络6位爱心人士共同捐助2万元助学金。
2013年,一则《90后大学生背着瘫痪母亲去上学》的新闻报道让赵金成深受触动。报道中的主人公郁有祥于2012年考入济宁学院,却面临母亲因脑梗瘫痪、父亲患病无法照料的重大家庭困境。这位年轻人毅然选择带着母亲求学,其孝心与坚韧令自幼失去双亲的赵金成感同身受。
开学之际,赵金成亲自将郁有祥母子送往学校,不仅提供生活费资助,还积极协调校方给予特殊照顾。济宁学院为这对母子安排了单间宿舍,并为郁有祥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此后数年间,赵金成持续关注并提供帮助,最终助力郁有祥顺利完成学业。
随着年岁渐长,赵金成开始考虑公益事业的传承问题。他决定让子女们接过爱心“接力棒”,此后每次参与公益活动都会带着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一同前往。
30年来,赵金成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超过270万元,这些善款既是他勤俭持家的积蓄,更是对“孝老爱亲”初心的生动诠释。他先后荣获“山东好人”“山东省十大孝星”“全省敬老模范”“全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更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赵金成在梁才中心学校宣讲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