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沾化讯(通讯员李秀玲报道)炎炎夏日孕育累累果实。在沾化区下河乡郭宁精品冬枣示范园温控大棚内,一排排枣树枝繁叶茂,一颗颗红黄相间的冬枣缀满枝头,清甜浓郁的枣香在空气中悠然流淌。“今年我们的大棚冬枣实现了6月份成熟上市,较去年相比又提前了20天。”示范园负责人郭宁说。
6月30日上午,尽管大棚内温度接近35摄氏度,郭宁依然像往常一样走进大棚给网上下单的顾客采摘新鲜成熟的冬枣。高温丝毫未减他内心的喜悦:“现在我们的冬枣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品质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一颗冬枣的“成熟面世”有着极其严苛的标准,是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共同成就了沾化冬枣的高产量和高品质,今年沾化冬枣成熟上市如此之早,同样离不开“智慧”加持。
郭宁精品冬枣示范园有14个大棚,得益于政府支持,4个大棚从传统的竹竿棚升级为钢架棚和棉被棚,还用上了空气能制温设备,通过热泵带动水循环,可以精确控制棚内温度。“去年11月初,我们就把棚内的温度调至7摄氏度以下,让枣树进入‘休眠’状态;12月15日开始逐步升温,让枣树提前‘破眠’生长。”郭宁向笔者展示了自己记录的“冬枣日志”,“你看,去年枣树发芽是2月16日,今年是2月2日,今年我们的枣树比大田冬枣提前两个半月发芽。”为了把控夜间棚内温度,从春节到3月底,郭宁每天睡在大棚的折叠床上,通过精准控制大棚温度,为开春枣树复苏创造良好条件;天气转暖后,又通过调节温度,进一步拉大昼夜温差,助力果实积累更多糖分。
“去年大棚采用全自动放风控制系统,却出现了东西两端温差明显的问题。今年,我们创新采用半自动调节模式,根据光照规律,优化通风策略,即:上午缩小西边风口开度,下午提前关闭东边风口,有效改善棚内温度不均的问题。”郭宁补充说道,“我们坚持绿色种植理念,枣树不打农药,施用的都是有机肥料,而且因为冬枣成熟早,前期温度较低,恰好避开了病虫害高发期。”
下河乡党委书记李冰介绍,科技赋能,智慧加持,这种设施化种植模式让沾化冬枣在40年来首次实现6月成熟上市。该乡将继续在设施升级和提升管理技术水平上下足功夫,主动求变、向新而行,推动实现大棚冬枣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为推动冬枣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沾化区示范推广冬暖大棚、棉被棚、双膜棚等多种先进的设施种植管理模式,持续优化升级智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冬暖大棚+智慧管理”新方法,精心构建早中晚熟冬枣梯次上市格局。同时,深入开展“村村到、户户晓”培训活动,组织农业专家、优秀枣农、种植能手纷纷走进各村枣园,讲政策、讲技术、讲经验,切实转变枣农种植管理观念,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效益,筑牢冬枣产业发展根基。
“从过去的‘看天种枣’到现在依靠科技赋能,如今,沾化冬枣的采摘期从每年6月下旬持续至10月中旬,同时依托先进的保鲜储藏技术,冬枣鲜食期从当年10月延长至次年1月,真正实现沾化冬枣亚周年供应,让广大消费者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品尝到这份来自沾化的特色风味。”沾化区政协副主席、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