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0日,侵华日军进犯冀鲁边区。11日,在阳信县流坡坞一带,由冯鼎平等人领导的乡农学校自卫队进行了阻击,而这也正式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山东敌后抗战的序幕。
有专家考证,尽管这一战斗规模有限,但极大鼓舞了鲁北军民斗志,为后续建立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点亮了燎原星火。
1937年阳信县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组建50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
1933年5月,阳信县商店镇冯家店村冯乐进在北平(北京)加入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10月,他被津南特委派回阳信,从事党的秘密活动,成为阳信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阳信县的乡农学校创办于1936年冬,在组建和训练的过程中,党组织安插了一大批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到各乡农学校任职或学习,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冯乐进充分利用各乡农学校这一阵地,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地下工作。
1936年底,进步青年李健、王道和、薛汉三、刘毅民等先后来到阳信,分别担任了流坡坞、洋湖、劳店等乡农学校的校长。校长有着国民党政府派员的身份,负责全乡的全面工作。他们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扩招壮丁,并对其进行训练,为建立一支抗日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此后,这支乡农自卫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1937年8月,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党支部建立后,按照省委关于积极利用乡农学校这一阵地开展抗日活动的指示,迅即在各校组织自卫队员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讲述东北、华北沦陷区同胞的灾难,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和各地军民团结抗战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广大学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为抗击日军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1937年9月,中共鲁北特委派赵明新来流坡坞乡农学校指导工作,要求各校党员抓紧把乡农学校这支武装掌握起来,做好抗战准备。从第二乡农学校(劳店乡)和第六乡农学校(洋湖)各抽150名,从第五乡农学校(流坡坞)抽200名思想进步、军事过硬的骨干,合编成一支50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由富有军事经验的冯鼎平任指挥,加紧进行军事训练,做好在流坡坞设伏阻击日军的准备。
流坡坞伏击日军队伍,用大刀、土炮与敌军展开巷战
1937年11月10日,南侵日军由庆云县境内渡过马颊河纪王桥,驻扎在距流坡坞以北三四里的地方,准备次日经过流坡坞南下侵犯惠民县城。根据敌情,阳信县党支部于当晚研究了在流坡坞阻击日军的作战方案。
11日拂晓,一支约400人的日军队伍在飞机和装甲车的掩护下,气焰嚣张地向流坡坞逼来。李健、冯鼎平等率领乡农自卫队早就埋伏在了流坡坞村围子墙内,眼看日军已经进入伏击圈,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自卫队员,在冯鼎平一声“打”的命令下,果断地将一颗颗子弹射向惊慌失措的日军。与此同时,埋伏在张洼头村的第六乡农学校自卫队员在王道和、薛汉三率领下,也积极配合作战,出其不意地向日军展开了攻击,他们用“湖北造”“老套筒”等步枪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僻野小村竟会受到中国抗日武装的伏击,晕头转向地挨了一阵打之后,才气急败坏地进行反抗。日军一面命令飞机在流坡坞上空狂轰滥炸,一面命令装甲车开足马力清除路障,试图把流坡坞村围子墙北门撞开。因我方准备充分,又加之防守严密,北门经受住了装甲车的冲撞,始终没有被攻破。
日军指挥官见北门不能攻破,便急令绕道去攻北斜大门。在装甲车的撞击和飞机的轰炸下,北斜大门失守,日军经此进入了流坡坞村。共产党领导的两所乡农学校自卫队员200余人使用长枪、大刀、土枪、土炮奋勇杀敌,随后与日军展开了巷战。双方对峙了大半个小时,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乡农学校自卫队员主动转移,前往预定汇合点八里泊集结。
12日,赵明新赶来八里泊连夜紧急召开党的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的行动,乡农学校自卫队员兵分两路:一路继续留在无棣、沾化、阳信等鲁北一带,分散隐蔽工作,继续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员;一路由赵明新、李健带领,南渡黄河开辟新的游击战场。
流坡坞的枪声,是齐鲁大地觉醒的号角。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以“小米加步枪”的悲壮直面强敌,彰显了民族危亡时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一战的意义远超军事层面——它用行动宣告:山东抗战的主心骨,是紧紧依靠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山东宣传网、滨州市政协文史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