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中岳报道)近年来,沾化区富源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助力推动品质滨州和“心安城市”建设;通过向实践要方法,扎实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们这里处于城区与园区交界地带,外来务工人口多,人员流动大、构成比较复杂,之前存在着邻里矛盾纠纷多、社会秩序管理差、不稳定因素多等问题,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富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说。据了解,富源街道位于沾化区中部,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辖2个城市社区、5个农村社区、41个行政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难度较大。张伟表示,解决当下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从群众呼声出发,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大胆拓宽思路,创新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富源模式”。
近年来,富源街道着力打造以“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建设为重点,多元化解矛盾、全方位服务群众于一体的全科大网格特色镇域政法品牌,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心安”之路。
■ 坚持党建引领,下好服务管理“一盘棋”
富源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街道-社区-行政村-网格员”四级服务网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网格治理效能,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网格管理新体系。目前,该街道科学划分城市社区网格8个、农村社区网格48个,选优配强网格员138人,实现了网格划分管理无死角、全覆盖。
“我们根据街道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富源街道网格员量化积分管理办法》,定期对网格员进行考核,严格落实末位淘汰机制,激发网格员队伍活力,打造过硬网格员队伍。”该街道政法工作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我们以网格员为轴心,以物业、保安、胡同长/楼道长、警务助理为内环,以环卫、快递、公交车出租车司机等为中环,以热心群众、律师、心理咨询师、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为外环,构成了‘一心三环’的社会治理‘同心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 深化源头治理,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走进富源街道大王社区,矛调中心工作人员向来往群众发放“一站式”矛调中心宣传单页,耐心地讲解矛调中心工作流程。“现在邻里有矛盾有纠纷,网格员和调解员会第一时间出现,及时调解,不用出社区就能解决问题,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我们的幸福感也得到不断提升。”大王社区居民王吉华说。
富源街道积极打造“一站式”矛调中心,是“心安街道”建设的重要内容。该中心累计投资320余万元,面积1310平方米,设置群众接待厅、分析研判室、心理咨询室、法律工作室等功能区域,同时打造了“志鸿”调解、“精诚”调解等一批矛调特色品牌,通过不断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切实把矛盾纠纷预警在早期、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在我看来,抓矛调就是抓民生,我们将‘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作为街道重点工作去抓,充分利用网格员这支大队伍,让网格员、村‘两委’成员和村内老党员一起化身矛盾纠纷调解员,推动各种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就地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让村居更和谐、群众更心安。”张伟说。
■ 实现智慧赋能,推进平安建设“一体化”
富源街道北陈村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是全国文明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内环境整洁、绿树成荫、村风和谐。来到北陈村不难发现,村内每条道路以及每家每户门前都安装有监控探头。北陈村党支部书记丁守峰介绍,该村是富源街道第一个实现监控视频户户通的村,村内设有视频监控室,网格员不仅可以通过监控视频巡查村内情况,而且可以通过监控视频第一时间掌握农户家门口的突发状况,为及时处突做好准备。现如今,“雪亮工程”户户通已经成为北陈村“心安村居”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张伟介绍,近年来,富源街道共投资200余万元,在41个村实施“雪亮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在原有179个监控探头的基础上,加装高清监控探头164个。北陈村作为试点已率先实现了监控视频户户通,全面提升了预警预防能力、打击犯罪能力和整体防控能力。下一步,该街道将加快整合现有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实现“雪亮工程”户户通全覆盖,力争把“雪亮工程”建设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安心工程,切实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除了“雪亮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富源街道还积极开发了“心安富源”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除了设置通知公告、普法宣传、心安建设等板块,还设置了“我要说”“我要问”等主题专栏,能够快速掌握群众诉求,通过推广“135工作法”,真正做到简单问题1天办结、困难问题3天办结、复杂问题5天办结。
“广大基层一线群众,既是平安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街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年轻力量,不断创新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富源实践’,以切实行动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辖区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民更心安。”张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