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下河乡人社所所长马景美:
26本“民情日志”记满为民服务“微实事”
本报通讯员李秀玲
文章字数:1,609
  “马大姐”是沾化区下河乡无人不知的“名人”,其本名为马景美,现任下河乡人社所所长,自1999年参加工作,养过鸭子、包过村,干过计划生育、农村财务,还从事过医疗、退役军人服务等相关工作。26年来,马景美把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所见所感所想都记录在自己的专用小本子上,目前已经形成了“马大姐专属”的26本“民情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记载的不仅是日常工作,更是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
  服务基层,时刻把群众的事记在本子里、心头上
  “马大姐,我的指纹录上了,考勤的时候咋总显示不成功呢?”刚入职下河乡房岭村公益岗的村民房胜林说。“我帮你看看,可能是指纹不清晰吧,我再帮你录另一个手指。”马景美一边说一边操作系统。26本“民情日志”,记录着她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从农村项目建设现场到矛盾纠纷调解一线的点点滴滴。
  “工作多了,光用脑子记不全,我就把每天要干的活写在本子上,哪些当天干了,哪些当天没干完,都标注好,慢慢地就养成了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一直写到现在。”马景美说。“2019年4月29日,去青城村为优抚对象李玉喜、李玉海、吴建山进行认证”“2020年11月9日,去庞家村开展养老金缴费宣传”“2023年2月9日,给北邵村韩九平、流口村张俊英申办丧葬费补贴”“2025年6月17日,去东管区各村检查公益岗人员日常管理和新开发岗位报名情况”……这些看似最平凡不过的文字背后,是马景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奔波与付出,她用脚步丈量下河乡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解决群众的每一个难题,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称赞。
  26本“民情日志”写的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写满了她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后的欣慰与喜悦。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蝇头小字只是流水账般地记录着马景美每一天工作的点点滴滴。她的笔记字迹工整,没有一处潦草,还用不同颜色和符号对工作重点进行了标注,生怕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忘了、漏了。26年来,马景美时刻把群众的事记在本子里,记在心头上,反映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朴实勤勉、实干为民的工作态度。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办好民生实事的能力和水平
  2012年,刚接触医保工作,马景美开始学政策、学业务、学医保知识,从医保费的缴纳到基金的管理,从门诊、住院报销到对卫生院卫生室的监管,她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吃透了业务。
  “医疗惠及千家万户,不但要干还得干好。”马景美一边翻看日志一边笑着说,“这事我真是记忆犹新啊,当时对住院报销时限的规定是10个工作日,我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办完了。”之前在滨州市以外住院都需要回本乡镇报销,一名群众的家人在北京住院,回到下河乡报销,显得非常着急。刚从医保部门办事回来的马景美二话不说就根据费用清单一项项录入医保系统,又拿着病人的病例去上级医保机构进行审核,回乡时天已经全黑了,她来不及回家,返回办公室后立即给患者家属开具现金支票及时完成报销。同事们得知此事后,都连连称赞说这就是“马大姐速度”。
  马景美是群众心中最暖心的“老大姐”,只要是来办理业务的群众,她尽量不让他们再跑第二次,有时材料没带全,她就加上他们的微信,让他们回家后用微信转给她,因此马景美微信通讯录里多了很多人,过后他们有的还会在微信上咨询相关业务,马景美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有时还超出了她的业务范围,她就记下来,咨询相关业务科室后再回复。26本“民情日志”,不仅是马景美工作的记录,而且是她与群众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在乡镇工作的这些年,她早已成为群众心中的“贴心人”。村民们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马大姐”帮忙,而“马大姐”也总是二话不说,尽心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
  “马大姐,俺爹快60岁了,啥时候给他做一个待遇登记啊?”“好嘞,我帮你看看。”一听到群众喊她,马景美立即收起工作日志,起身坐回电脑前帮忙解决问题。如今,“马大姐”依然每天带着她的“民情日志”穿梭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会继续把“民情日志”记录下去,坚守好责任和初心,用心用情把群众的“微实事”办好,让群众满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