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小清河伏击战一仗震齐鲁
本报记者孙洪师通讯员舒娜王霄琳
文章字数:1,650


  发生于1938年1月19日的小清河伏击战并不是一场大战,但是对于武装抗日的意义却十分深远。这是清河平原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也是长山一带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小清河两岸军民,提升了军民的抗日热情,鼓舞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小清河是我省境内一条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综合利用河道,滨州境内河道长75.5公里,是沟通黄河流域和省城的重要内河航道。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占领济南等地后,小清河便成了日军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一批批战略物资从渤海湾顺着小清河运往济南。日军的汽艇和运输船在小清河肆意出入,还经常上岸烧杀抢掠,沿岸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
  为了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了解情况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认为日军尽管气焰嚣张,但在思想上是麻痹大意的,就决定在小清河一带伏击日军的汽艇。由于小清河河道较直,他们就把伏击地点选在了安家庄村北,那里的河道微弯,且两岸有芦苇,便于隐蔽。
  1938年1月19日拂晓前,廖容标带领40多名战士出发,埋伏在了安家庄渡口南岸的芦苇丛中。长山六区区队长韩子衡带领五六名武装农民和几个便衣短枪侦察员先去河北岸策应。
  正是腊月天气,寒风刺骨,廖容标和战士们伏在冰冷的地上静待敌船到来。直到上午十点多钟,负责侦察的战士看见西边老远处有桅杆沿河道向东而来,大叫一声“鬼子来了”。廖容标急忙摆手,要大家埋伏好,不要叫喊。
  不一会“桅杆”近了,原来是两艘当地百姓的帆船。得知是五军在这里伏击日军,一位老船工告诉他们:鬼子汽船跑得快,你们在岸上拿步枪打不着,他们就跑了。廖容标对船民说,能不能利用他们的船建个临时“拦河坝”。船民爽快答应,他们用绳子把两只船头对头连接住,船尾分别用铁锚固定在两岸的冻土里,筑成了“拦河坝”。
  午后,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了马达声,船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日军的汽艇。因为队伍里多是新战士,廖容标一再强调,要听指挥!他的枪一响,大家瞄准射击;枪不响,大家沉着隐蔽。
  日军汽艇大模大样地往前航行,突然发现前面河里横着两条帆船,便一面减速,一面叫嚷着鸣枪警告,企图凭着往日的飞扬跋扈驱散帆船,要帆船让路。见船上没有动静,舱里一连钻出五六名日军侦察情况。这时,廖容标抓住时机,“砰”地一枪,一名日军中枪栽进河里去了。廖容标的枪一响,战士们就立即开枪。这几名日军一下子给打懵了,还没来得及跑进船舱,就被战士们打倒在甲板上。
  这时,廖容标喊了一声“投弹!”手榴弹纷纷向汽艇上飞去。有一枚正好飞进驾驶室的窗子,紧接着一声闷响,窗子里冒出一团烟雾,船身像陀螺似的在河心直打圈。舱里的日军吓坏了,有两个抱着枪跳进河里,向北岸游去。这两名日军还没上岸,就被战士们打伤了一个。负了伤的日军紧跟着另一名日军没命地向北跑。部队侦察员和韩子衡带领的武装农民,埋伏在河北岸几个村庄里,大喊:“捉鬼子!捉活的啊!”离岸不远的陈家庄村民听到喊声,提起大刀、长矛、锄头、铁叉,迎头赶上来,把这两名日军逮住。廖容标这边,连着把另外两个跳水的日军打死在河里。
  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他又派人到安家庄借来两门大炮。这一带联庄会都有大炮,炮口直径有三寸上下,膛内一次能装数斤火药和铁砂,命中面宽,杀伤力猛。“轰隆!轰隆!”只听得几声巨响,一大团黑烟升起,正中敌船。看到敌船再无任何动静,廖容标才带着几名战士,撑着帆船靠到汽艇上,见日军横三竖四地死在船上,其中有个身穿细呢子军服,应是军官。
  小清河伏击战共歼灭日军12人,缴获电台1部、三八式步枪3枝、子弹60发,击沉汽艇一艘。被击毙的日军中,有1名旅团长、1名联队长和1名高级参谋,原来这些高级军官是去济南参加重要军事会议,返程途中遇到了伏击(此次战果暂无佐证,姑从其说)。第五军也伤亡2人,战后国民党电台发布此消息。
  在小清河伏击战中,我军以较差的装备、较小的代价、极短的时间全歼敌人。这一仗威震齐鲁,进一步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抗战信心。
  1938年1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小清河伏击日军,击沉日军汽艇一艘。
  廖容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