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2日
惠民县扎实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文章字数:1,389
  本报惠民讯(通讯员报道)近年来,惠民县深入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体系建设部署要求,通过夯实数字底座、重构业务流程、深化数据赋能,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2012年以来,该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3879人,解矫3622人,连续多年保持“双零”(即:零脱管漏管、零重大恶性案件)记录,矫正质量评估优良率达94.2%。
  强基固本,健全“三位一体”智能支撑体系
  中枢平台一体化。惠民县投资472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智慧矫正中心,集成指挥调度、数据中枢、智能研判功能。部署5G专网、量子加密系统及智能服务器集群,创新“指挥大屏+移动终端+物联感知屏”联动机制,实时可视化呈现矫正对象轨迹、教育考勤、心理波动等12类数据,通过“三者协同”,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
  终端设备智能化。应用“北斗+基站”双定位技术,定位精度提升至米级,电子围栏智能纠偏实现越界预警100%及时处置,电子腕带集成生命体征监测与异常行为预警功能。建成VR/AR实训基地,开发监狱实景体验、犯罪后果推演等模块,累计开展“沉浸式”教育406场次,显著提升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守法意识。
  网络安防全域化。依托省级智慧矫正平台,有效整合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资源,运用安全隔离技术,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实施分级权限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对异常操作实时预警,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严管厚爱,构建“精准矫治”闭环管理模式
  服务监管双闭环。惠民县创新举措,为矫正对象定制在线学习、心理咨询、就业培训等“一键直达”服务,推行“积分兑换就业推荐”机制,联动企业促进社会融入。协同公检法建立信息核查与应急联动机制,通过电子围栏划定个性化活动范围,越界自动触发预警,确保实现“双零”目标。
  教育矫治科学化。整合司法部网课、高校资源,开办“智矫云课堂”,实行学分制管理。应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构建预警机制,累计开展心理评估326人次,为每一名矫治对象建立心理测评档案,对部分存在轻微心理状况的矫治人员进行充分、科学干预,有效预防不良状况发生。
  智慧教育提质效。依托智慧矫正平台,整合法律、心理、技能课程,实现学习跟踪与学分管理一体化。VR技术模拟犯罪场景强化法治敬畏,AR技术提供个性化心理康复训练。远程视频系统实现“集中+分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覆盖率提升40%。
  数字赋能,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新生态
  数据治理精细化。惠民县制定信息化运维、数据备份等制度规范,清洗整合历史数据,建成专题数据库。通过收集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信息、犯罪类型、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等多维度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风险进行精准评估,辅助制订个性化方案282份。
  场景应用实战化。充分发挥“矫务通”APP、“在矫通”APP等功能优势,要求每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下载“矫务通”APP,实时查询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信息、定位轨迹、活动范围等,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监管,同时实现执法记录、信息采集、在线审批全流程移动办理。共享“雪亮工程”监控点3500余个,融合视频、定位等多源数据,全面提升预警能力。
  能力培育体系化。建立“基础操作-专项技能-应急处置”分层培训体系,通过模拟操作智慧矫正终端、政法协同平台及风险评估系统,结合本地实际案例举行实战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对智能语音监管、VR矫治设备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基础操作-专项应用-社会融入”三级认证体系,以扎实有效举措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