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春贵报道)6月27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滨州市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将县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通过以县带乡、以乡带村、梯次帮扶,优化资源整合和下沉,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健康滨州建设为总抓手,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一县一策”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坚持党政领导,强化责任协同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市委改革事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市政府召开乡村医疗高质量健康发展大会等多个会议,对县域医共体进行专题安排部署。联合财政、医保等9部门印发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市、区)分批赴深圳、菏泽成武对标学习,建立监测评价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压实工作责任。7个县(市、区)均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建设推进机制,各县(市、区)“一县一策”全面深化改革。沾化区获得省级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项目,无棣县率先实现医保总额预付,惠民县健康医疗集团统一招聘人才。合理组建医共体。各县(市、区)卫健局牵头协调、日常推进,根据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覆盖人群、交通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由县级人民医院、有条件的中医院牵头,分别与若干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1+X”模式组建医共体,实行“六统一”管理。7个县(市、区)医共体总数由14个优化调整为11个,覆盖8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内部运行质效。提升县级水平。我市县域医共体全部通过国家紧密型评判标准,纳入“千县工程”的5家县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119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信用就医或就医“免押金”,累计减免9.2亿元、惠及150万人次。健全帮扶机制。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基层执诊带教,新选派业务院长4人,建成105处“名医基层工作室”,开展“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遴选医护人员1000余人定点帮扶,巡回诊疗和义诊活动服务群众26.1万人次。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建立各大管理中心,统一技术规范、人员培训和质控标准,实施基层专病诊治规范化培训,培训病种78个。710个村卫生室配备心电设备,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
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县域医疗水平。促进资源服务共享。统筹建立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完善中心运行和结算机制,2024年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26.7万例。全面推开中心药房建设,承办全国基层药品管理现场会,在全国药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基层药品管理被国家卫健委点赞为药政的“三明模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市累计有1052家村卫生室实现“五有三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5.1%、69.7%和69.7%,基本公卫绩效评价成绩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我市在全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创新医防融合服务。聚焦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以“三高六病”患者协同管理为核心,县乡村三级分层、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分别为13.4万、9.7万“三高”患者提供疾病风险评估和医防融合一体化照护,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支持政策。落实政府投入保障。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支出,由县级财政根据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市、县财政及时足额落实基本公卫、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和老年乡医生活补助,今年基本公卫资金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优化编制人事管理。推行“县管乡用”,县级医院招聘时为基层预留10%的定向岗位;推进“乡聘村用”,10名大学生乡医“编制在乡、工作在村”。实施基层空编补齐计划,推行基层卫生职称直评直聘,高级职称岗位占比达21%。完善医保支持政策。在DIP框架内对实现“六统一”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积极推进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无棣县率先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政策实行来连续3年医保基金结余。充分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扩展DIP基层病组范围,推行同城同病同价,助推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