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6日
无棣县烈士陵园系统管理实现智能化升级
文章字数:1,735
  本报无棣讯(通讯员高鹏王明升高士东报道)今年以来,无棣县烈士陵园管理系统成功引入电子信息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多维度智慧升级,为烈士陵园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高效、便捷、智能的支持。
  无棣县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部棣州三路中段以西。作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陵园通过不断引入电子信息智能化系统,在绿化灌溉、亮化安防、改陈布展等多方面实现科学规划、提质升级。
  绿化灌溉电子化破解传统养护难题
  过去,陵园绿植覆盖率达63%,一直采用传统人工喷灌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园内灌溉开关分散,数量多达数十个,人工操作繁琐,且极易损坏,维修困难;灌溉管网老化导致水压不足,部分区域出现灌溉死角;人工喷洒存在不均匀现象,影响绿植生长;同时,人工灌溉效率低,单次灌溉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成本。
  为此,无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自去年启动“电子智能控制喷淋灌溉系统”改造项目以来,共投入1万余元,对纪念碑广场两侧、烈士墓区等重点绿化区域进行实地测绘,根据不同区域的绿植需水量,科学布局,由原来17个手动开关控制26个普通喷头,升级为2个电子控制开关、44个智能喷头。同时,安装2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伏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灌溉系统供电,日均可收集电能约2千瓦时,满足系统日常运行需求。
  项目建成后,陵园内2000余平方米绿化区域的电子遥控分区实现了精准喷洒,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或控制终端,可远程设定灌溉时间、区域与水量,灌溉效率提升3倍以上。经实测,改造后灌溉均匀度达到90%以上,较改造前提高40个百分点。“电子智能喷淋灌溉系统的落地,不仅大幅提升了陵园智能化绿化水平,更为陵园管护工作筑牢基础。”无棣县烈士陵园主任王明升表示。
  亮化安防智能化全天候防护体系保安全
  今年以来,无棣县烈士陵园启动亮化与安防升级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园林照明设计团队,结合陵园功能分区与历史文化内涵,制订详细改造方案:在主干道安装8盏路灯,间距控制在35米左右,确保夜间照明无盲区;在进园休憩区域布置7盏庭院灯,营造柔和氛围;在草坪区域安装16盏地埋式草坪灯,并搭配陵园大门灯带、“烈士英明墙”洗墙灯等现代亮化设备,勾勒建筑轮廓。项目总投入17万元,目前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安防系统方面,安装高清智能电子摄像头,全面覆盖陵园主要出入口、烈士墓区、红色文化长廊、纪念碑、纪念馆等重点烈士纪念设施区域,视频监控实现24小时不间断录像。所有监控设备接入电子信息智慧管理平台,支持AI智能分析,可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并触发报警。
  为保障设施长效运行,陵园建立“周巡检、月维护”养护机制,安排专业电工每周对亮化设备进行电路检测,每月对监控设备进行系统维护,设备完好率明显提升。
  改陈布展信息化红色教育体验在实践中创新
  为提升红色文化宣教效果,无棣县烈士陵园纪念馆持续对布展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在硬件方面,利用6套声光电现代科技设备,充分打造现实增强的科技布展效果,电子化、信息化红色布展面积达到32平方米,可立体呈现革命场景;安装互动及触控屏3台,参观者可通过触屏查阅历史资料、收看烈士简介、留下观瞻姓名;设置深度体验区,配置4套电子信息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战斗场景。在内容呈现上,对原有展陈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历史影像资料200余分钟,整理文字档案30余万字。
  改造后的电子信息化红色布展实现了多维度呈现:通过声光电结合,将历史事件进行动态展示;利用多媒体影音、交互式体验设备,增强参观者切身感受。电子布展带来的直接效果,使纪念馆接待量同比增长40%,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提升至35%。一位在纪念馆参观的中学生高晓涵感慨道:“站到电子科技布展设备面前,我仿佛穿越到了炮火纷飞的革命战场,耳边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眼前是先烈们冲锋杀敌的身影,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坚定了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通过电子信息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无棣县烈士陵园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智慧化运营的转变。无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县将持续深化烈士陵园智能化建设,通过引入更多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陵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更多人了解烈士英雄事迹,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