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5日
滨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入选最佳全球减贫案例
文章字数:1,635

  本报讯(记者赵浚彤报道)6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在乡村发展领域成绩斐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成效显著:2022—2023年,滨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省前五),荣获“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的市”称号,不仅收获了省政府督查激励、衔接推进区创建省级奖励,还在“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从全球20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仅有的3个最佳全球减贫案例之一。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我市将以强化动态监测、强化政策协同、强化项目提质“三个强化”压实责任,科学评估产业项目效益,加大科技与品牌投入,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高效工作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紧扣《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创新打造“1+N”工作推进机制;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为核心,联动多部门共同筑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确保各项帮扶政策稳步推进、落地见效。
  今年,我市进一步深化协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发现并破解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配合金融机构为6399户群众发放贷款2.1亿元,有力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不断强化驻村帮扶绩效,配合组织、财政部门将市派第一书记帮扶项目资金提升至30万元,并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帮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创新监测模式,织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网络
  自过渡期开始以来,我市高质量处置预警信息20余万条,新增监测对象1804户4379人;创新推行“线下走访摸排+线上分析研判”双线监测模式,实现了预警信息的闭环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持续升级优化监测体系。线上,引入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锁定潜在风险对象200余户;线下,规范走访流程,对重点区域和人群做到每月必访,并进一步扩大排查范围,将其他低收入群体纳入监测范畴。通过高频次的数据自查与跨部门共享,已为50名突发困难群众及时落实救助政策,防止返贫致贫网络更加严密、牢固。
  严格资金监管,提升使用效能
  过渡期内,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27亿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同时,我市建立资金支出进度双周调度通报机制并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全覆盖”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使用规范、高效。坚持以绩效评估为抓手,优化资金分配机制。其中,对项目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增加资金支持,激励衔接推进区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惠民县获资金奖励。此外,我市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带动各地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深化产业帮扶,激活发展动能
  自2021年起,我市整合13.9亿元资金,建成649个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项目收益4.5亿元。同时,对项目资产进行全流程强化监管,实现了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今年,我市产业帮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其中,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农产品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30%的有3个;探索“产业+旅游+电商”融合模式,在5个脱贫村开展乡村旅游试点,农产品线上销售额飙升50%。此外,创新开发帮扶公益岗1576个,较好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聚焦民生保障,兜牢幸福底线
  我市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帮扶政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资助学生3.8万人次,发放“雨露计划”资金1470万元;报销医疗费用5.56亿元;完成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1318户,实现702户危房动态清零,帮扶对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3.4万名帮扶对象兜底保障率达78.6%。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精准施策。在教育领域,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助力20余名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医疗服务方面,落实落细“先诊疗后付费”、家庭签约医生,提升帮扶质量;在就业帮扶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赋能2000余名脱贫劳动力,超80%参训人员实现了更高质量就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