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快速发展,对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救助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对救助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被民政部确定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以来,滨州市坚持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并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构建更高效的救助管理工作服务体系,以救助的速度和温度擦亮滨州民生名片。
构建联动机制,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让需要临时救助人员第一时间找得到、被发现。近年来,我市开展救助网络“百站千点万人”行动,建立了91处“暖灯驿站”,接入公安、城管、大数据局等部门的193处摄像头信息,研发“云救助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为社会各界参与救助管理提供了便捷渠道。
随着救助管理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流浪乞讨人员,逐步扩大到务工不着等临时遇困人员,对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持续加强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发现报告和末端处置功能,积极落实社会救助等有关政策,必要时可以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义务联络员壮大巡查发现工作队伍,织好主动救助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要优化救助服务供给,推动工作提质创新,让受助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强的综合性工作,当前面临专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临时遇困人员诉求增多等新情况。因此,对于救助管理服务对象,应该强化分类处置,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让临时遇困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受助人员,要发挥就业驿站作用,匹配就业信息,帮助他们重燃生活希望。
救助管理工作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尺。各相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基本,紧扣救助对象变化和急难需求,提升服务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