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4日
滨州探索“四个一体化”救助服务模式
文章字数:920

  本报讯(记者丁春贵报道)当前,救助管理服务对象已由传统的流浪乞讨人员逐步扩大到务工不着等临时遇困人员,这对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被民政部确定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以来,我市探索出了“四个一体化”的区域一体救助服务模式。
  救助网络一体化
  我市开展救助网络“百站千点万人”行动,依托各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在全市建立91处“暖灯驿站”,为流浪遇困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同时,接入公安、城管、大数据局等有关部门的193处摄像头信息,在“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期间加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巡查。研发推广“云救助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实现一键上报、一键求助,为社会大众参与救助管理提供便捷渠道。
  救助服务一体化
  在服务模式层面,探索“需求评估+分类帮扶”的救助机制,除基本食宿服务外,为有需求的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就业资源链接等服务。
  在服务机制层面,通过提级办理、下沉协助、个案会商等方式,强化市县两级救助管理机构联动。
  在服务时效方面,市民政局联合政法委、公安、城管、交通、气象等部门打造“滨州市救助管理调度指挥平台”,集线上视频巡查、全市救助数据分析、极端天气预警、现场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合理调配救助资源,提升救助效率。
  救助保障一体化
  建成“滨州市救助管理实训基地”,并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培训考核,提高我市救助管理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手段,利用人脸比对、指纹比对、Y系DNA比对等技术开展寻亲,已帮助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的59名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注册“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官方抖音号,通过抖音直播帮助6名流浪人员寻亲成功。
  救助体系一体化
  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运行》地方标准,明确区域性中心的运行机制,为全省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编制《滨州市救助管理业务标准化工作手册》,梳理48项工作制度、36张业务表格,进一步提升救助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此外,市民政局加强与卫健、人社、妇联、残联等部门的联动协同,抓实站内服务、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环节,加强与精神障碍康复、特困供养、未成年人保护、就业援助等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拓展救助管理功能定位,推动救助管理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