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0日
“小竹虫”创出特色养殖产业“大市场”
文章字数:1,365
  本报沾化讯(通讯员赵国兴报道)近日清晨,天还没亮,沾化区滨海镇河东村的竹虫养殖场早早亮起了灯光,该村党支部书记罗相富蹲在竹虫养殖筐旁,用镊子小心翼翼挑开虫茧,察看竹虫的生长情况。这些拇指大小、在筐内慵懒地蠕动着的幼虫,正是这位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叩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去年秋天,当罗相富提出要放弃传统畜禽养殖,转向竹虫养殖产业时,村里好像炸开了锅。“老罗这是要带着全村人喝西北风啊,养虫子能顶啥用?”村民罗建的话道出了大多数人的疑虑。
  作为“省级文明村”的当家人,罗相富的这次选择确实让人想象不到。但罗相富有自己的盘算,滨海镇地处渤海湾畔,盐碱地多,耕地少,传统农业收益有限。近几年,他跑了好多地区考察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竹虫养殖上。“竹虫高蛋白、低脂肪,城里人当稀罕物,市场缺口大着呢。”他指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市场调研数据说。可说服村民哪有那么容易?村民大会上,罗相富被围得水泄不通,村民质疑地问他:“你当村支书不领着乡亲们种地养鸡,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不是胡闹吗?”
  面对群众质疑,罗相富选择用行动说话。说干就干,他与管区干部一起到济南、泰安、郑州、周口、三门峡等地学习竹虫养殖技术,自掏腰包购买种虫,建养殖基地。当第一批种虫运回村里时,很多村民笑着说:“这虫子养得活?别让钱打了水漂。”罗相富索性把自家院子改造成试验场,白天记录温度湿度,晚上翻看养殖手册,连妻子都调侃他“比伺候孩子还上心”。3个月后,罗相富的试验养殖室传来好消息,首批竹虫成功出茧。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竹虫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肉质饱满、品质极佳。
  去年10月,占地200平方米的河东村竹虫养殖示范基地正式建成投用,6间标准化饲养室里排列着整齐的培养架。罗相富指着墙上的电子屏说:“温度28摄氏度、湿度65%,是竹虫生长的最佳环境。”慢慢地,村民逐渐看到了竹虫带来的可观收益,纷纷要求加入竹虫养殖队伍。如今,河东村竹虫养殖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的经济收入,而且成功地带动了该村16名村民就业。罗相富自信地说:“与其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创业更好。我们还将‘手把手’教授竹虫养殖技术,引导更多村民养殖竹虫,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罗相富深知,单靠卖竹虫难以形成长久发展的优势。当前,他正积极与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沟通对接,计划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开发竹虫深加工产品。谈起“当初是顶着怎样的压力坚持下来”时,罗相富笑着说:“我们村资源有限,传统养殖利润薄,必须找差异化发展的路子。竹虫市场潜力大,技术门槛也不高,特别适合咱们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村子。开始比较难,村民不理解也很正常,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现在看来,竹虫养殖产业已经让大家开始受益了。”
  谈起下一步发展,罗相富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竹虫养殖规模,争取三年内形成百万只产能,同时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此外,还要打造“虫文化”旅游项目,把养殖基地变成研学基地和网红打卡地,实实在在把竹虫养殖这篇文章做深做透。
  夕阳西下,罗相富又钻进养殖场察看竹虫生长情况,这些在他眼中充满希望的“小虫子”,正带着河东村及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无数像罗相富这样的基层干部,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桎梏,用敢闯敢干的劲头将一个个“奇思妙想”变成带领群众增收的“致富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