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18日
明集镇6.1万亩小麦收割完成
高科技“新农具”助力小麦颗粒归仓
文章字数:1,378



  本报邹平讯(通讯员李蓓蓓报道)麦浪翻滚,机器轰鸣。连日来,邹平市明集镇6.1万亩小麦收割工作稳步推进。云端“数字哨兵”紧盯长势,地面“智能铁牛”纵横驰骋,仓储“烘干神器”蓄势以待,从成熟监测到小麦收割再到粮食归仓,全链条硬核科技为明集夏粮丰收筑牢坚实屏障。
  “智慧大脑”云上指导,种收管理更精准
  在明集镇解家村种粮大户刘水波麦地里,5台收割机整齐上阵,开足马力在滚滚麦浪中来回穿梭,收割、脱粒、麦秆还田等环节一气呵成,饱满金黄的麦粒从收割机中倾泻而下。这一收获的画面同步呈现在该镇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的大屏上。该平台是明集镇自主研发的农业生产“新农具”,集合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积温积雨、病虫害防治等8大模块16项农业服务板块,对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收获全过程“云指导”。
  “现在收割啥时间干、怎么干,平台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哪块地啥时候收,收割机怎么调配,连天气预警都精准得很。”刘水波掏出手机,一边向笔者展示正在使用的“慧种田”APP,一边说,“你看,平台推送的收割建议、农机调度信息、实时气象预警都能在这上面查看,田间管理决策再也不用凭经验猜了。”得益于平台的精准调度,他的1500亩小麦不仅收割进度快、损耗低,整体算下来用水量节省50%、肥料节省30%,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硬核力量”高效作业,颗粒归仓有保障
  在明集镇农业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带领维修人员对最后50余台套联合收割机进行智能化升级和精心保养,随时可以投入“三夏”生产的主战场。
  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明集镇依托联合社对辖区内农机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通过平台提前预约引进200余台套顶尖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这些收割机堪称“智慧铁牛”,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自动优化行进速度、割台高度和滚筒转速,作业效率可提升30%以上,自动导航、自动地头转向更不在话下,显著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据了解,高性能收割机日均可收割150亩至300亩小麦。截至目前,明集镇6.1万亩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成。
  “为保障机械高效顺畅安全作业,麦收期间我们对农机手进行了专业培训,保证熟练掌握智能装备的操作,同时组建了8支专业抢修队,全力保障小麦收割工作稳步、高效推进。”牛方鹏介绍,智能农机的精准作业和联合社的集中采购优势,不仅保障了粮食丰收,而且每亩地可为农户节省成本5元,全镇累计节约成本达30余万元。
  “归仓神器”锁鲜减损,丰收果实稳入库
  在明集镇西宋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高约20米的智能化烘干塔轰鸣运转,周围弥漫着阵阵麦香。金灿灿的湿麦粒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塔内,经过预设的烘干程序,均匀受热、精准脱水。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紧盯大屏,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烘干仓的温度、湿度、水分等关键参数,精准调控,尽显“智慧烘储”实力。
  “往年最怕遇上连阴雨,新收的麦子堆在家里捂得发烫,眼瞅着发芽、霉变,心疼得很。”基地负责人宋明泉指着出仓的干爽麦粒说,“现在这套智能烘干设备,让夏收彻底摆脱了天气制约。它‘火候’掌握得准,烘干均匀、破碎率低,麦子品质有保障,损耗能比传统晾晒降低3%。”
  据了解,明集镇依托辖区内社会化服务基地,新上4台套粮食烘干设备,将智能烘干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向全镇农户开放,开展24小时连续作业,可日均烘干小麦1000余吨,有效解决了小农户晒粮场地不足、看护成本高、易受天气影响的难题,显著提升了粮食品质和等级,让“丰收的果实”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