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子强通讯员李树伟
作为山东省对虾养殖主产区,近年来,滨州市全力推动对虾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4年对虾养殖面积达80万亩、产值132亿元,被誉为“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白对虾种都”,被纳入山东省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
院士领衔,种源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在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的育种车间里,技术人员轻点智能控制系统,水温、盐度、营养摄入……虾苗的“成长日记”实时显示在大屏上,数亿尾虾苗在恒温循环水系统中欢快游动。“我们实现了对‘渤海1号’虾苗的24小时全程监护,保障它们在盐碱水里茁壮成长。”技术人员说。
这些“虾宝宝”住的“智能公寓”就是国内首个对虾联合育种平台的一部分,该平台于2025年4月建成启用,配套国际最先进的育种设施设备,达到种业4.0时代的育种标准。在这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领衔的由53名涉渔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智库团队为对虾种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打造出了我国对虾的“种业硅谷”,用专业智慧和技术编辑着滨州对虾产业的“芯片密码”;在这里,17项对虾产业标准相继落地,23项种业成果实现转化,用30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项打破国外种业壁垒,牢牢守护着我国对虾种业的安全。
“十四五”以来,滨州累计落实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对虾种业发展,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渤海1号”“广泰2号”等耐盐碱对虾新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虾新品种4个,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培育1000余个核心种源家系,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建成2处省级良种场、1处国家级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保、育、测、繁、推”全链条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
提质向新,盐碱滩变身“蓝色粮仓”
走进博兴县乔庄镇的对虾养殖基地,一幅“台田种粮、池中养虾”的生动图景便呈现在了眼前。晓阳家庭农场养虾负责人李建波说:“过去这里是荒碱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通过养虾,土地盐碱情况明显好转,现在是‘台上囤粮田、池内囤鱼虾’,养虾每亩年收入过万元。”
向盐碱地要效益,是滨州对虾养殖产业提质向新的发力点。近年来,滨州探索蹚出“上粮下渔”养殖新路径,累计开发、治理盐碱荒地10万多亩,首创南美白对虾“135”养殖模式(即:10天淡化标粗、30天中间暂养、50天外塘养殖),改单茬养殖为双茬养殖,并使外塘第二茬虾养殖周期缩短1个多月时间,有效规避了养殖病害,有力保障对虾源头安全,让盐碱地实现“一水三用、四季轮作”,136万亩虾池年产对虾16万吨,占据着全省产量的“半壁江山”。对虾“135”养殖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以渔改碱”绿色发展实践入选山东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近年来,滨州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渤海水产、友发水产等13个现代化渔业园区,全市新增工厂化养殖60万立方水体、拱棚养殖面积2.1万亩。据测算,在工厂化养殖车间里,每立方米水体产出效益是传统池塘的400倍。
做强品牌,“鲜美”虾品端上全球餐桌
记者在沾化区冯家镇水产加工园区自动化生产线上看到,一只只盐田虾被去头、开背、调味、裹粉,它们将在完成“华丽蜕变”后“踏”上前往全球餐桌的“鲜美”旅程。
近年来,滨州把提高对虾精深加工水平作为整个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部分,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快特色水产预制菜品种和加工技术创新,全市现拥有预制菜企业118家,建成水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7处,打造了全省首家水产加工共性研发平台,推出滨州特色水产预制菜近百款,产值达20亿元。其中“全虾宴”每只虾都配有“电子身份证”,先后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第一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荣获“橄榄中国·年度食材”大奖;“脊岭岛盐田虾”圈粉无数,“俏虾客”品牌年销破亿。
为保障对虾质量安全,滨州率先建成山东省水生生物疫病防控区域监测中心,并通过国家能力验证,累计培养26名渔业官方兽医、120名镇村技术员,扶持、指导全市大型养殖场全部完成进排水改造,有效阻断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的蔓延。建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均开展各类抽检500余批次,检测合格率保持98%以上。滨州盐田虾通过ASC、HACCP“双认证”,3个对虾主养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滨州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连续举办6届滨州对虾节、3届黄河三角洲水产博览会等特色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好品山东”、渔博会等大型展会,“滨州对虾”品牌越打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