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后,李呈祥过起了田园生活,他躬耕陇亩;上侍奉母亲,下教育儿子;著书立说,与朋友们谈论经史,分题做诗,生活也十分充实。他经常外出游历,“三渡扬子,上秣陵,遍陟栖霞牛首,又东下浙水,登子陵钓台,趋太末,北抵恒岳,若钱塘虎阜,邗沟诸胜,不待言矣。”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又与周边各县士子们联系密切,成为了中枢式的人物,他是沾化县乃至武定府的一代宗师,在全国文坛也有一定影响。
李呈祥有《东村集》传世,其中前五卷为诗歌,后五卷为文。查慎行为其作序,评价其诗曰:“钩贯经史,囊括百家,气道而力健,直欲追摄少陵,而复参之韦柳,以博其趣,游之元白以畅其支,悲凉激楚,隐跃毫端,要皆因时以成,随寓而安。”其描写家乡的诗句清新雅致,读来心旷神怡。其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诗句具有史诗的朴实,历经坎坷而始终关注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情怀是最值得称道的。如《新苗》:“近城村落尽萧条,乍喜平畴见绿苗。好雨饱经根已固,微风欲过叶还摇。”再如《七月十九日白露后一日行西村》:“秋清白露夜来占,豆荚牵长雨后添。匝地忙人还碌碌,弥天大事只纤纤。愁生明镜霜千缕,梦破幽窗月一帘。农圃不辞辛苦意,舂粱剥枣有余甜。”又如《夕过滨州》:“作客还家意绪劳,寒烟落日澹林皋。风声怒起崩城角,海气碱深结地毛。市远求薪车辙古,瓶空汲井繘痕高。也知民力征轮尽,薄地春耕愧汝曹。”如《二日流钟口晓起闻钟》:“到家一舍晓从容,雨雪舟车路几重。冷照乡心千里月,清回旅梦五更钟。平生自省真狂客,垂暮深惭作老农。近郭田荒耕未得,却将吴越说游踪。”康熙四年(1665年),沾化大旱,李呈祥作《饥民谣》描写了时的社会状况:“旱既甚,不得雨。上是天,下是土。榆树皮,柳树叶,棉花子,和糠屑。有一顿,没一顿。喉正痛,头又晕。怀中儿,无乳哺,掷道旁,犹回顾。男为佣,女为婢,数升糠,半张纸。拆却房,露天宿。几架梁,一餐粥。牛倒栏,猪倒圈。鸡犬亡,烟火断。东村出,西村入。井泉干,井旁泣。饿且死,敢一言。闻救荒,荷新恩。米价贱,已屡年。完公税,急办钱。贱时粜,贵时籴。自家粮,他人吃。晚纳粮,有赦免。早纳粮,没饭碗。民之哀,民之灾。民之活,甘雨来。”
李呈祥有9个儿子,皆学有所成,其中有2个考取进士。李昚(1633年-1698年),字思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曾任河南武陟县知县。李颂(1655年-1742年),字西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曾任浙江德清县知县,他自刻对联警示自己,“千古吏治第一,万民父母无双”。退休后,优游诗酒二十余年,80岁时作诗,和者甚众。其诗《初度感怀》曰:“颓然壮志已全灰,老病难禁岁月催。碧海尘随前梦幻,青山书为故人开。色凝荒砌留残雪,香破寒天见早梅。寄语方袍圆笠者,禅关莫待绣衣回。”另有李颐,字正公,有文名,如《即席和解纪南原韵》:“裘马翩翩且漫夸,悠悠半世淡生涯。消愁自饮三杯酒,破闷频斟七碗茶。厌次东边狂士屋,盘河北岸野人家。闭门课子无多事,一卷离骚度岁华。”再如《鸡声》:“五夜鸡声亦懒听,昨宵有梦到家庭。壮心久已消磨尽,静掩柴门写道经。”从诗歌内容看,李颐是一位闲云野鹤式的人物,潇洒风流。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