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17日
少詹事李呈祥(上)
侯玉杰
文章字数:1,625
  李呈祥(1617年-1687年),字其旋,又字吉津,号木斋,别号东村,沾化县城西街人(老县城,今沾化古城),其祖父李元忠考取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曾任故城县知县;其父亲李咸英,贡生。明清两朝,沾化李家有7名进士,是沾化进士数量最多的家族。
  李呈祥自幼聪慧,崇祯十五年(1642年)考取举人,来年连捷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顺治元年(1644年)年底,李呈祥入仕清朝,开始了他的新的官宦生涯。顺治三年(1646年),任翰林院编修;顺治五年(1648年),升任国子监祭酒;顺治八年(1651年),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充实录馆副总裁,官至四品。
  清初的顺治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曾广开言路,要求各级官员上书条陈,针砭时弊。针对朝廷中满人权贵掌握权力,压制汉人官员的满汉矛盾突出问题,顺治十年(1653年)初,李呈祥上《辨明满汉一体疏》。他把满汉大臣比喻成皇帝的手足,“大小臣工,皆腹心手足,所视满汉诸臣为一体也。”其核心内容是向皇帝争取由汉人掌握权力,而对满人施以优待,让他们退出国家管理中枢。他说:“自古开创之臣习于军旅,未必娴于政治,是以汉光武优待功臣并不烦以吏治,虑至周也。若汉臣,本章句之儒,有何尺寸之勋,且皆从度弃灰烬之余,蒙皇上洗濯录用。至于今日,可以毕智竭力少为报效者,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已,是满汉诸臣正如一身之耳目手足,自不得不分为两体也。臣愿皇上于满臣念其大功,宽其小过,凡各衙门任事者,务在虚公不执己见,所行得当,固加升赏,偶有未合,亦望优容。于汉臣则责之担当,绝其推诿,凡居位受职者,必早作夜思,期有实效,不事虚文,如当言而不言,则治其欺,当为而不为,则惩其惰,如此,则满汉诸臣同心协力,纪纲振举,故政事修明。”李呈祥的上疏遭到顺治皇帝的严厉斥责。顺治上谕大学士洪承畴等人说:“呈祥此奏甚不当。昔满臣赞理庶政,弼成大业。彼时岂曾咨尔汉臣?朕满汉一体眷遇,奈何反生异意耶?”即令刑部议罪。都察院等官员则弹劾他讥讽满臣无用,汉臣有用;二月十八日,刑部官员讨论后上报皇帝,认为他“巧言乱政,当弃市”。顺治皇帝免其死罪,改判流放盛京。阳春三月,李呈祥就踏上了远赴边地之路。
  李呈祥是明朝的进士,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动乱,他作为清朝的官员,对明朝的灭亡有刻骨铭心的感触,他认为自己的上书是忠君爱国的行为,但没有得到理解。被流放东北后,他曾3次辗转,“初移抚顺,再迁奉天,后居铁岭”。冰天雪地中,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到摧残。在苦闷的生活中,李呈祥与同是被流放的一批官员如郝浴、季开生等人酬唱言怀,互相慰藉,渡过了漫长的8年岁月。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下旨,放还因言获罪被流放的李呈祥等人回故乡。被流放东北期间,李呈祥讲学不断,他生活态度积极,在铁岭广交朋友,是当地教育的领军人物。
  在东北,李呈祥的生活状况有两个特点,一曰穷,二曰闲。其《仲冬一日》曰:“正可闲无事,冬深天自寒。饥鸦蹲不语,冻犬卧成团。日出柴门晓,烟高大漠宽。吾生犹易足,瓶粟了晨餐。”其《闲步》云:“地僻无人至,闲来每独行。天当山外断,雪向日边明。枯木无余影,飞禽只一声。倘然逢稚子,便与戏班荆。”其《晚归》:“未许闲无事,栖栖薄暮行。云归青嶂合,日落紫烟横。岁晚身为客,寒深雪满城。柴门常不掩,地旷月先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呈祥也不能免俗,但他在贫穷孤独中仍保留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其《除日》是代表作,其一:“雪深应尽此生寒,万里边城度腊残。自拨炉灰寻片火,布衾更不梦长安。”其二:“腹有藜羹饱即休,心如枯木那容愁。不嫌老大无能事,还逐儿童冰上游。”其三:“百年难得是闲居,纵到天涯也岁除。却笑狂夫狂未改,夜阑风雪理残书。”其四:“万丈寒冰皎绝尘,雪中松柏益精神。残躯那得闲无事,自写春联送四邻。”李呈祥在东北交往文人众多,是一名旗帜性的人物,在东北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