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3月26日,“中国科技与产业整合研究中心”启航暨“北鲲青年科学家奖”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该中心由山东大学与滨化集团联合共建,是立足科技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全局的高端智库及协同创新平台。由滨化集团出资,联合山东大学共同发起设立的“北鲲青年科学家奖”,年奖励总额达1000万元,旨在培育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构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作为一家有着50余年发展史的老牌企业,滨化集团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支撑、引领产业升级,拥有固体烧碱、油系针状焦、三氯乙烯、纤维级聚苯硫醚4项“冠军产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全力建设融合共生的科创联盟体系,近3年研发投入达3亿元。目前,企业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10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近3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以上研发项目8个,1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有效专利120余件。
以标志性产业链需求为牵引,滨州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加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筑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作为滨州的首位产业,科技创新正推动铝行业延链强链,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目前,滨州铝行业拥有3家国家级、15家省级技术平台。其中包括去年新获批的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这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由民企承建的省级实验室。
作为科技部唯一认定的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滨州铝土矿进口量、氧化铝产量、电解铝产量、铝型材加工量4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在创新平台助力下,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铝行业加快涌现。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电解铝技术诞生于魏桥;超细氢氧化铝阻燃微粉、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模板、轻量化铝合金车轮、汽车用高端铝活塞耐磨镶圈等众多铝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铝基复材、弹性布基导线等一批“中科系”成果转化为优势产能,展现出滨州铝产业在高端材料研发领域的雄厚实力……2024年,滨州高端铝业集群营收达到4700多亿元。创新,让“滨州铝”不仅“重”在规模,更“轻”在尖端、“强”在价值。
粮仓里的“科技芯”让沃土生金。先后落户滨州的小麦、玉米、大豆、副产物利用4大国家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山东省食品资源挖掘与健康食品创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拉动粮食产业“串珠成链”,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中裕食品实现了小麦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赤藓糖醇、蛋白肽3个“全国首创”,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小麦加工企业;长寿花食品历时6年攻克壁垒,建成国内首条规模化甘油二酯油生产线……
滨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力锻造企业创新硬核实力。2024年,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963家,研发投入过亿元企业达30家,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6个、获上级资金2.2亿元。
一手连着实验室,一手连着生产车间的广大企业,扛起“科技兴业”的滨州担当,让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飞跃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向“新”提“质”的动力,助推产业转型焕新图强、向优攀高。
厚植创新沃土,科研“星光”璀璨成河
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通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先进科研仪器完成相关指标检测,还享受到高校科技服务,并获得9.6万元的省市创新券补贴。”近日,位于滨州高新区的山东微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正杰表示,这种“政府买单、企业受益”的模式在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市科技局深入实施“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工作机制,通过构建多层次激励政策、创新服务模式和强化政策实施等举措,充分发挥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作用,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全市入网仪器设备达1369台(套),总价值6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有743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功申请补贴3260单,累计获得省级补贴资金123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050万元。在市级创新券政策落实方面,滨州市组织了9批次渤海科技创新券补贴申报工作,支持124家企业获得检验检测费用补贴165万元,并对6家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滨州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任务”,积极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的创新生态,举全市之力推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
滨州优化顶层设计,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主体协同创新,并将研发投入、科创平台、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统筹谋划,全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
聚焦研发和转化两个关键,滨州做实政策激励,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关于健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2024年,滨州落实省市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资金4215万元、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3440.72万元,争取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补助资金42万元。发挥金融助力成果转化作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914笔,贷款金额75.59亿元。
聚焦科创人才更强,滨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引才方式,拓宽育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启动“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支持青年拔尖人才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充分激发科创人才创造活力。魏桥国科研究院成功获批山东省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获得泰山人才等配额支持。
滨州注重发挥科协组织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的独特优势,从建章立制、典型选树、科创赋能等方面,一体推进企业科协标准化建设,并系统开展选树宣传、学术交流、对接合作品牌活动,找准科协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切入点,探索形成了一条企业科协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滨州路径。目前,滨州已建有企事业(园区)科协198个,在此过程中,尊重基层首创,突出模式化建设,打造了“统筹领导型”的“愉悦模式”、“科普服务型”的“中裕模式”、“创新推进型”的“京博模式”等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科协运行“滨州样板”,以充满生机活力的功能型企业科协全链条服务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星河灿烂望北斗,勇立潮头逐浪高。当三元生物乘研发之翼让赤藓糖醇产能问鼎全球,当京阳科技以50余项专利打破国外针状焦垄断,当愉悦集团用微米级纱线织出替代进口的人造血管……滨州,以科创为魂,已然将制约发展的“坎”变成起跳的“板”,绘就从“星火燎原”到“星光灿烂”的创新创造银河,完成越来越多的科创壮举,赋能品质滨州建设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