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13日
让制约发展的“坎”变成起跳的“板”
打造科技创新“银河”锻造品质滨州硬核支撑
本报记者李淑霞通讯员王上王琪童徐子贤侯方辉邢双燕
文章字数:1,913

  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发展后劲如何,科研实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准。
  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正呈现静水流深、“星月同辉”的科研盛景,上演着传统工业城市、农业大市向科创高地跃迁的生动实践。
  走进魏桥国科研究院,记者了解到,嫦娥五号月壤钻杆采用的铝基碳化硅材料正进行迭代测试,这是探测器“挖土”的关键部件。这项“中科系”成果是滨州铝业从“规模领跑”到“技术领航”质变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球铝业的重要一极,滨州不仅汇聚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铝产业集群,还以3家国家级技术平台为支点,让“滨州造”铝合金撑起国产大飞机的“骨骼”。
  作为全国唯一“千亿粮城”,滨州打造了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也是全国第一桶玉米油诞生地;2024年,滨州四大国家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加工领域完成研发项目42项,解决科研难题20项,申请专利42项。
  厚植创新沃土,深耕“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科创生态,今天的滨州,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全省“四连冠”,67项全国“冠军产品”中16项登顶全球细分市场,更凭借“五院十校N基地”的科创格局首次跻身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实现了以“科创品质更强”引领企业更强、产业更强、城市更强。
  锻造“超级IP”,高能级平台撑起“创新脊梁”
  一台科研仪器耗资近4000万元,仅是放置它的2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配套装修费用就高达200万元……在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真金白银的科研投入。
  平台主管陈伟告诉记者,这台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F5000是全国第三台、也是山东省唯一该型号高端电镜,能够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微观结构成像和化学成分分析,对于研究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性能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而这台能观测到0.05纳米的“国之重器”,也是吸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董泽健等高端人才来滨追逐科研梦想的关键磁石。
  魏桥国科,这个成立于2019年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滨州打造科创平台“超级IP”的缩影。它肩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使命,构建“科教创产”四位一体生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空天融合等前沿领域,已引进人才300余人,承担项目100余项。2025年1月,魏桥国科重磅推出的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集聚100余套总价超2亿元高端设备,累计完成超2000机时测试,成为链接研发与产业转化的关键枢纽。
  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中非人兽共患病联合实验室、山东省外籍院士工作站……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高能级科研平台带动其全球化布局、国际化发展持续向深度、广度延伸。
  “研究院聚焦高端动物疫苗、生物安全、智能检测等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化科研平台建设,正以创新性的‘私人订制’模式,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全国引领力的创新高地。”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兵表示。
  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实验室和工作站,研究院组建起覆盖遗传育种、基因编辑、细胞工程、生物制造、营养与环境控制等方向的13个科研团队,推动多学科交叉和团队协同,近两年承担国家、省各级科技计划项目40余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超过90%。
  在滨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9个国家级平台和16个省级平台为区域科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实现科创带动效应39.72亿元。
  2024年12月,全省首个市级科技大市场——滨州科技大市场,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作为一头连着万千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头连着全市乃至全国优质科研资源的技术要素流通枢纽,滨州科技大市场搭建包含企业库、需求库、专家库、成果库、专利库的科技“五库”,汇集相关信息9650余条,并共享山东科技大市场8万余项科技成果、6000余位技术经理人、1400余家科研单位的科创资源,形成省市联动、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
  曾经,少资源、少高校、少人才、少平台,无科研资源优势的滨州,坚持以“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科创格局为引领,持续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开放共享平台。如今,450家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8家省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彻底扭转了创新生态居于“末端”的窘境,为品质滨州建设构筑起坚实的“创新脊梁”。
  夯实创新硬核“底座”,驱动产业裂变升级科技创新投入是综合实力的标尺,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从2021年的3.49%到2024年的3.7%,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已连续4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2024年,滨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位。这背后,是政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更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觉醒与担当。
  在滨州引以为傲的67项全球全国“冠军产品”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高达84%。其中很多企业凭借首创技术与持续创新,在细分领域开疆拓土、拔得头筹。(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