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12日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 滨州实践与创新建议
王丽徐少华 孙菡泽王令令范祥云
文章字数:1,8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全科医师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效能。在滨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获得资质的全科医师占比已达37.2%(2023年卫健统计数据),成为补充全科医师队伍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对全市128名转岗医师的深度访谈与实践观察,聚焦培训体系核心矛盾,探究符合区域特色的改革路径。
  四大痛点掣肘全科医师培养
  培育需求错位。调研显示,基层存在显著能力缺口:在老年多重用药管理方面,仅32.1%的转岗医师接受过系统培训。某乡镇卫生院李医生坦言:“村里80%的老年人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但培训课程仍聚焦单病种管理。”儿童常见病处置培训覆盖率仅28.7%。社区诊所王医生描述其困境:“夜间接诊高热幼儿时因技能不足只能转诊。”此外,伤口缝合、清创技术培训率仅11.3%,多位村医反映面对动物咬伤患者时束手无策。尤为突出的是,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缺失,仅9.6%的学员掌握抑郁初筛技能。
  工学矛盾突出。学员遭遇培训深造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冲突,尤其在持续2-3个月的老年体检季期间。经济压力同样突出,部分村医反馈,离岗学习导致收入下降40%-60%。更严重的是技能应用方面,部分学员反映,学成归岗后新学技术因缺乏设备支持或指导而无法有效落地。
  师资培训脱节。当前带教师资存在结构性问题:大部分有三甲医院专科背景,仅少部分为基层全科骨干。这直接导致出现“会做不会教”现象,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重理论轻实操、脱离基层实际场景等弊端。
  转诊衔接不畅。执业风险成为技术落地的“拦路虎”,部分学员担忧清创等操作引发纠纷。转诊机制梗阻明显,近一半学员不清楚双向转诊的标准流程,导致该转不转或盲目上转情况出现。
  改进建议:全科医师培养体系迭代
  课程“精准滴灌”: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重构
  针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学非所用”“训用脱节”的核心矛盾,以基层医疗服务场景为基准,可重构“基础+专项+特色”三维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聚焦“通用能力”,将高血压、糖尿病等10类常见慢性病规范管理、12项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推拿)纳入全员必修,解决“看得了常见病”的问题;专项课程瞄准“岗位缺口”,为村医增设外伤清创缝合、动物咬伤处置等实操模块(覆盖全市85%村卫生室高频需求),提升社区医生老年综合评估、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匹配老龄化社区需求);特色课程融入“滨州元素”,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特点,开发“湿地环境常见病防治”专题(如蚊虫叮咬引发感染的处理),结合本地高发的心血管疾病,增设“家庭血压监测数据解读”课程。
  教学场景革命:从课堂灌输到实战淬炼的突破
  充分利用现代化培训设备,创新三维实训模式:“模拟舱”练基础——建设全市统一的VR全科实训中心,设置村卫生室、社区诊所、急诊抢救室等8类虚拟场景,学员可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20项高危操作,系统自动记录动作误差并生成改进报告。“跟师团”学经验——推行“三甲专家+基层骨干+转岗学员”跟师模式,学员每周跟随导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诊、入户随访,直接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随访等真实工作。“跨域联”补短板——联合周边地市建立“全科医师实训联盟”,共享三甲医院急诊科、精神卫生中心等优质资源,学员参与跨市急危重症救治轮训。
  保障全链赋能:从短期培训到终身成长的升级为避免培训一训了之,可构建“政策+资金+技术”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政策层面,可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培训期间保留原岗位待遇、培训合格者优先晋升职称、将培训成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等硬性规定,政策兜底,消除医师“不敢上手”的顾虑。技术层面,可搭建“滨州全科云平台”,集成在线课程、病例讨论、技能考核等功能,学员回岗后仍可随时登录学习,平台同步对接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库,遇到疑难病例可“一键连线”专家指导,真正实现“离岗不离学、成长不断线”。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价值,在于锻造一批“药箱在肩能下乡,问诊察情懂心疗,危急时刻敢出手”的新时代“健康守门人”。从“课程精准化”到“教学实战化”,再到“保障全链化”,要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体系。当村医能独立处理外伤、社区医生会做老年评估、青年医师敢上手急救——这些变化不仅让基层“健康守门人”更有底气,更让“小病在社区、大病早发现”的分级诊疗愿景加速照进现实。
  王丽、徐少华、孙菡泽、王令令单位系滨州市人民医院科研教育处;范祥云单位系滨州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ZJZX-044
  通过组织开展离岗培训学习“取经”,强化提升基层医师专业素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