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09日
“和解直通车”及时高效解决基层矛盾纠纷
文章字数:985
  本报邹平讯(通讯员 李蓓蓓报道)“真是多亏了村里的调解队,不到1天时间就把我们两家的矛盾纠纷问题解决了。”近日,邹平市明集镇大耿村村民赵大哥指着新划定的田埂线,感慨地说。他的经历正是该镇创新推行村级“和解直通车”小微问题快速响应机制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在明集镇综治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大耿村党支部书记张传宝带领村级和解队,累计解决类似田埂纠纷等民生实事23件。
  走进明集镇任何一个村庄,村委会门前的“小微问题和解服务公示栏”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矛盾纠纷和解流程、和解队成员及联系方式,让广大村民一目了然。据了解,各村矛盾纠纷和解队由1名村“两委”成员、1名网格员、1名法律顾问组成,形成了4小时普通纠纷处置、24小时复杂矛盾攻坚的标准化流程。张传宝的“和解日志”里记录着今年以来的工作成果:2月5日调解院墙纠纷,3月8日解决邻里柴垛越界矛盾问题,4月17日成功调解因排水沟堵塞造成的矛盾纠纷问题。
  5月21日,曹家坪村两户村民因小菜园越界生隙,该村矛盾纠纷和解队成员张晓红接到通知后20分钟便赶到菜园纠纷现场,当即运用“情理法融合”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先安排双方到村委会“喝茶说事”,随后到现场用卷尺准确测量越界范围,最后通过讲解民法典相关条例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最终实现两户村民握手言和的目标。
  “化解矛盾纠纷不能生搬硬套法律条文,得像熬粥一样把情、理、法慢慢‘煨’进群众心里。”张晓红介绍,年初在参加了镇上组织开展的基层治理主题培训时,系统学习了“情理法融合”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即:先听双方“倒苦水”,缓和群众情绪,梳理矛盾根源;再到现场取证佐证、厘清纠纷细节;最后通过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引导群众学法守法、定分止争)。这一工作法既让群众在情感宣泄与事实澄清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又让基层治理在科学举证与法律转化中彰显法治权威。各村矛盾纠纷和解队成员不仅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而且要当好解决群众问题的“服务员”。据统计,今年以来,明集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6%,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量同比减少12%,群众满意度达98%。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让群众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明集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曹忠月表示,该镇将继续用好用活“百姓说事堂”“村民议事会”等阵地,进一步激活村民自治活力,让村级“和解直通车”小微问题快速响应机制真正从制度创新转化为长效化、常态化的基层治理品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