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中岳 通讯员王文慧方子怡报道)“因董光民身有残疾,特申请预留1个残疾人停车位,经董家村村‘两委’班子申请、办事处领导同意,特为其留出10号楼北侧1114号独立车位,望10号楼75户居民谅解,同意请签字。”一想到这份有着75户居民签字的意向书,董光民就激动不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这个多方联动共同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难题的暖心故事,成为滨城区市西街道街头巷尾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据了解,董光民是市西街道裕民社区董家村人,年轻时双腿截肢,被确定为一级残疾。对他而言,通过驾驶残疾人专用机动车出行,是他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
5月18日,是董家村安置分房抓阄的日子,董光民通过抓阄获得了蒲湖新居小区1套120平方米的安置房。家里分了新房本是件高兴的事,可看着楼下一个个崭新的停车位,董光民心里犯了愁:“车位是按标准划设的,可我这轮椅的宽度根本无法从两车之间进出,这可怎么办?”
第二天一大早,董光民壮着胆子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同林,委婉地说明了来意。望着董光民期盼的眼神,杨同林立即向裕民社区党委书记薛松作了汇报。
民生无小事,群众的事不能等。薛松第一时间同市西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李朝阳一起实地察看了该小区车位的分布情况,并组织分房专班进行研讨,经过反复研究和权衡,大家一致认为位于10号楼北侧的1114号独立车位最适合董光民使用。
随即,裕民社区组织召开了由市西街道应急管理保障中心主任李延峰、社区党委书记薛松、董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同林、小区居民等共计85人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大家邻居多年,都知道董光民身有残疾、行动不便,普通车位可能会影响他的正常出行。”会议一开始,薛松就将会议主题摆到了“桌面”上,经过充分沟通交流,大家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1户、5户、10户……最终,75户居民全部在意向书上签字,同意将10号楼北侧1114号独立车位留给董光民使用。
签字现场,董光民激动地说:“感谢街道和社区,感谢左邻右舍的家人们,没想到自己的一件小事惊动了这么多人,是大家的善举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李朝阳表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建设新的小区,不仅提升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品质,而且要大力营造温馨、有爱的生活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加安心。市西街道将持续以为民负责的态度办好民生实事,让社会关爱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