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06日
砍掉“摇钱树”探路新品种
“老把势”姜竹廷用中医理念种冬枣,助推沾化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字数:2,208

  本报通讯员孟令旭
  69岁的姜竹廷,本可安享“沾冬2号”冬枣带来的丰厚收益,但深谙中医“平衡”之道的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乡亲们惊讶的决定:主动砍掉“摇钱树”,改接“四三系”与“沾冬3号”新品种。这位冬枣种植的“老把势”,不仅用中医智慧滋养着每一颗精品冬枣,以敢于探索、积极创新的勇气,走在品种更新的最前沿,更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多年经验倾囊相授,帮助枣农增收,为沾化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路。
  破旧立新:69岁老农砍掉“摇钱树”,改种“四三系”冬枣品种探新路
  在沾化区黄升镇大姜村的冬枣大棚里,69岁的姜竹廷正在查看新嫁接的“四三系”新品种枣树发芽情况。
  据姜竹廷介绍,2019年9月10日,他发现家中“沾冬2号”的一个枝条上所结的冬枣与其他冬枣不同。此冬枣成熟后色泽紫红,果型比例高四宽三,口感汁多脆甜,皮薄无渣。于是他向沾化区冬枣专家高级农艺师李福友请教,李福友得知此事后常来指导观察,并嘱咐姜竹廷第二年嫁接几个枝条继续观察。
  2020年,姜竹廷嫁接了2棵该品种。经过几年观察,他发现新品种结果后70至75天时,果型比例稳定呈现“高四宽三”的特征。李福友与省农科院一位教授交流后,认为该果是新变异品种,很有推广价值,为了与其他冬枣区分,取名为“四三系”。截至2024年,姜竹廷培育该品种已增至16棵。
  2025年,沾化区全区推广冬枣新品种“沾冬3号”。作为冬枣种植的“老把势”,姜竹廷从他家6亩“沾冬2号”冬枣大棚里,拿出一亩多嫁接“四三系”80棵,嫁接“沾冬3号”60棵,进行新品种比较。这一举动让很多认识他的人大吃一惊。近几年,他家这6亩精品“沾冬2号”,每年的销售收入最多时可达70余万元,最少时也有40余万元。这一改接,意味着嫁接的1亩多冬枣当年没有收入,按照往年的经验估算,将减少收入10万元左右。
  但姜竹廷并不这么认为,他说:“随着冬枣的更新换代,要紧跟形势发展。持续推广新品种才是沾化冬枣长盛不衰的关键”。
  沃土精耕:改良土壤融入新技术,“老把势”枣园种出精品果
  其实,姜竹廷在冬枣种植管理上也走过不少弯路。种植冬枣的早期,他信奉大肥大水,氮肥施用过多,导致冬枣个头大却色泽差,只能低价贱卖,四五亩冬枣每年收入仅两三万元。
  2012年秋季,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对四亩冬枣树开沟施肥,进行沃土修复土壤工程。2013年春天起垄,他使用无纺布和枣园植草技术,每亩投入近7000元。当年冬枣售罄后,收支略有结余。到了秋季,他继续坚持沃土,第二年春天还用上了太阳能杀虫灯、诱虫罐、粘虫板等新技术,并增加了2亩冬枣园。随着土壤的改良,冬枣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这6亩冬枣当年销售收入约10万元。
  2015年春天,姜竹廷改种“沾冬2号”200棵。当年遭遇寒冬,全区一半的“沾冬2号”枣树受损,而他得益于开沟施肥和使用新技术,这200棵“沾冬2号”成活率达98%以上。2016年,姜竹廷仅“沾冬2号”就卖了8万余元,其余的“沾冬1号”也卖了7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姜竹廷,一直坚持开沟施肥,又增种“沾冬2号”200余棵。2017年,他对“沾冬2号”套袋35000个,并按新技术进行了管理。虽说当年前期干旱,后期阴雨连绵,但他种植的“沾冬2号”冬枣套袋果以160元一公斤、未套袋果以60元到100元一公斤的价格几乎售罄,仅此一项就收入15万余元,再加上其他普通冬枣,总收入超1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9年开始,他给6亩“沾冬2号”陆续盖上冬枣大棚,销售收入年均50万元左右,成为全区冬枣种植的佼佼者。
  授人以渔:妙用中医“平衡”道,倾囊相授惠乡邻
  有40年中医基础的姜竹廷认为,世界万物道理想通,讲究阴阳平衡、生态和谐。因此,他坚持每年秋后摘完冬枣,趁枣树在秋季还有一次根系生长的高峰期再施一次基肥。春天则在树垄覆盖上PP无纺布地膜。这种无纺布不仅有传统地膜提温、保墒、防草等优点,还透气、透水,在早春或晚秋温度较低时,能有效吸收太阳光辐,提高地温,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生长,并对枣瘿蚊等病虫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此外,他还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管道喷淋系统。其中,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粗管走水,小管走肥,肥料过滤后进入滴灌,持续不断地为冬枣树输送营养。管道喷淋系统兼具大棚降温和自动喷药功能。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杀虫罐、粘虫板等物理杀虫法,大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姜竹廷还在冬枣树行间种草,很多人表示不解,姜竹廷却笑着说道:“草也有良性、恶性之分。恶性草争水争肥,良性草不但保水保肥,还能抑制恶性杂草生长。我种的这种草,根系细小,不会跟冬枣树过度争肥,可以综合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提高冬枣园里的空气湿度。夏天每月可割一茬,堆在树干周围,经过雨季分解,转化为有机质改良土壤,从而有效提高冬枣的品质。”
  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管理,姜竹廷的冬枣大棚内肥力合理,只要结果,必是精品。
  姜竹廷的中医冬枣管理理念让附近几个村的枣农大开眼界,纷纷前来取经。豁达的姜竹廷毫不保留地把他从专家处学到的知识,和摸索出的经验告诉大家。通过他的示范指导,各村亩收入过万的枣农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枣农将冬枣管理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将冬枣生产销售从普通水果向高档水果转变。
  2016年9月,姜竹廷被山东农村技术协会特聘为实用技术专家,录入《专家库》,他具备了所在领域技术指导和科技传播的资格。2020年12月,他又被职业人才认证管理中心发放了高级农艺师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下一步,姜竹廷计划用3年时间,把他家6亩“沾冬2号”精品大棚冬枣全部嫁接新品种“四三系”和“沾冬3号”,继续以他的方式引领沾化冬枣产业发展。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