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人物喜欢捉对成影地出现,像大家熟知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其实不只主要人物、重要人物,就连打酱油的各类“卡拉米”也有这种特点。
比如前八十回中,除了脏兮兮神秘兮兮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之外,先后还出现了两个道士。
先出场的是在第二十九回,端午节前,元妃安排贾府亲眷去清虚观打醮,出来个嘻嘻哈哈的张老道士给宝玉提亲。到了第八十回,又出来个插科打诨的单口相声演员老王道士、绰号王一贴的,跟宝玉胡诌什么“疗妒汤”。庚辰本此处脂批:“王一贴又与张道士遥遥一对,特犯不犯。”
什么叫“特犯不犯”?是说一般写小说讲故事的,不会让相似的人物或情节重复出现,这也算是一种文学常识。而曹雪芹艺高人胆大,偏偏会故意安排这种影子式的人物或情节出现,读者看后非但毫无雷同腻歪之感,还能体察出别样的新奇有趣。
关于“特犯不犯”,我们待会儿再提。先说张道士那两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封号。
书中说,这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被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掌管“道录司”大印,又被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各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
所谓“替身”,旧时王公贵族有寄名为和尚、道士的,本人不在寺、观,而由别人代替,这种代人为僧、道者,就叫“替身”。
一位有幸给当年国公爷当替身、现今又做着“道录司”头头的资深道士,被两代皇帝赐予个把仙人、真人的名号,这似乎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先皇给的封号是“大幻”。幻即梦也。梦当然有好梦、噩梦、迷梦、梦魇之分。而“红楼梦”无疑是一场美梦、春梦,是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尘中的些许“乐事”。“大幻”者,则无非大梦一场。
这“红尘中的乐事”却不能永远依恃,大梦终究要醒。有道是“事如春梦了无痕”。所以当今皇上给的封号便是“终了”。正是第一回里说的“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还有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最后一支的曲牌名——“好事终”。
贾家,或者说曹家,从“先皇”时代的“赫赫扬扬”,到“当今”皇帝白眼下的“盛筵必散”,不也正可以用从“大幻”到“终了”来形容吗?
名号中有“幻”字的,还有警幻仙姑——那是出来警示情海迷津中的宝玉和醉生梦死的贾府的。警幻仙姑引见给宝玉的众仙姑,“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痴梦”“钟情”“引愁”“度恨”,隐喻的是宝玉爱情人生的四个阶段吗?
这样一看,与张道士“特犯不犯”的,除了天齐庙的王一贴,太虚幻境中这四位仙姑的道号,似乎也与他那“大幻真人”“终了仙人”的封号相映成趣。
出场仅第八十回这一幕的丑角道士王一贴临退场时,偏笑着说了句“……实告诉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注意,全书的关键词——“真”“假”,又“特犯不犯”地出现了。脂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
假膏药、假神仙、贾政(假正)、假贞、假廉、假宝玉、假这个假那个,志在戳穿世间一切假模假式,却又在开篇即被脂砚斋无情棒喝“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这正是曹雪芹的纠结和《红楼梦》的哀鸣!
作者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