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中岳 通讯员李丽方子怡报道)近年来,滨城区市西街道立足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共富为目标,构建起“点单式”精准服务、“共建式”资源整合、“双轨式”创业赋能“三位一体”青年发展生态圈,通过定制化课程、矩阵化服务、多元化模式,切实解决青年成长需求,激活社区治理动能,探索出一条青年发展与城市更新、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的新路径,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市西样板”。
精准“点单式”服务点亮青年夜生活
市西街道推出青年“点单式”夜校服务新模式,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社群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辖区百余名青年的学习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建立“需求热度榜”,最终选出短视频剪辑、健身塑形、“非遗”手作等20余个领域的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设置与青年需求的精准匹配。
为切实解决青年“工学矛盾”,市西街道青年夜校创新采用“青年下班、夜校开课”错峰办学模式,将课程统一安排在19时至20时之间。通过“小班制+滚动开班”灵活排课方式,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截至目前,市西街道青年夜校已累计举办摄影剪辑、健身塑形、“非遗”手作、职场礼仪等精品课程30余场次,服务辖区青年1500余人次,青年学员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真正实现了“青年有所呼、夜校有所应”的服务目标。
依托“共建式”服务搭建青年服务矩阵
市西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书院这一特色阵地,以多元化青年夜校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共建式”服务模式凝聚合力,激发青年参与活力,提升街道文化服务的实效性。在利民社区文化书院,“短视频剪辑从入门到成片”实践课堂以“理论+实操+互动”模式,助力创业青年、自媒体爱好者掌握短视频创作全流程技术;“健身塑形减龄公开课”通过专业器械讲解与居家运动技巧分享,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吸引了众多青年踊跃参与;在彩虹湖社区文化书院,“指尖上的非遗”掐丝珐琅技艺体验课以“非遗+夜校”形式,带领青年感受传统工艺魅力,领悟传统艺术内涵,既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其成长发展赋能添“技”。
据了解,市西街道青年夜校依托“社区合伙人”,联动38家企业、社会组织及机构,整合20余项优质文化资源,累计服务青年2000余人次,构建起资源共享、课程共建的夜校生态体系。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更推动青年服务向精准化、常态化升级,切实满足青年多元化成长需求,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创新“双轨式”服务托举共富创业梦想
市西街道创新“双轨式”服务举措,推动共同富裕战略落地落实,稳稳地托起青年群体的创业梦想。市西街道青年夜校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双轨教学模式,联动千余名学员同步学习,创新构建“培训+孵化+陪跑”全链条服务体系,行业导师“手把手”教学,并承诺3个月核心技能达标,全力打造科技赋能直播基地,帮助青年快速搭建创业平台;同时组建由10名专业导师、6家爱心企业构成的“护航联盟”,帮助青年创业者筹备开展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
市西街道青年夜校为居民贴心打造“充电+遛娃”双功能平台,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居民在晚间碎片时间实现“一份时间,双重收获”,即:家长既能跟随专业老师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孩子也可同步参与趣味课程,在亲子共学中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参加多期课程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夜校打卡地’,既能满足我的学习需求,让我充电赋能后尝试做好居家兼职,又能让孩子在旁参与互动,真正实现了带娃、充电‘两不误’。”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晚间时间的利用率,而且为丰富城市夜生活注入了温馨活力。
市西街道着力打造“青年夜校”品牌,以教育服务为支点,推动社区治理与青年发展深度融合,这一项目既是青年成长的“加油站”,又是社区治理的“助推器”,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服务模式,不断打造社区活力“强磁场”,在服务青年实践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为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短视频培训现场。 共富工坊首期训练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