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斐通讯员张晓明
每年四月至五月是我市杨柳絮的高发时段,尽管杨柳絮本身并无毒性,但其质地轻盈,随风飘扬时会卷起地面的污物与灰尘,不仅易引发过敏反应,还存在火灾隐患,给市民的健康和出行带来诸多困扰。为了消除这一“烦恼”,今年市城管局秉持“科技赋能、综合治理”的理念,创新采用“地空联防”总体防治策略,构建起“立体防控+长效治理”防治体系,全力打响“净空行动”攻坚战。
这是一场针对杨柳絮的专项治理行动,更是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者实施的一项破解民生难题、平衡生态保护、彰显治理智慧的系统性工程。
在为期近两个月的“絮”战中,市城管局综合考量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带领全市各方力量构建起一张“人机协同、多元共治”的立体防控网络,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市主城区第一阶段白杨类飞絮絮爆高峰期从去年的7天缩短至3天,第二阶段黑杨类飞絮更是未出现絮爆高峰期,为北方地区的杨柳絮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滨州样板”。
超前精准谋划:
健全“全域统筹——精准施策——科技支撑”工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市城管局提前着手开展杨柳絮防控工作,编制并下发《滨州市2025年杨柳飞絮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明确“谁的树、谁负责”和“谁管理、谁防治”的工作原则,牵头组织教育、自然资源和规划等相关市直单位以及滨城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开展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为后续防治工作筑牢基础。
3月份,市城管局组织人员对市主城区主次道路和公园广场的杨柳树雌株数量及分布地点进行详细摸排,掌握杨柳树的空间分布情况,绘制出树种“分布地图”,明确飞絮防治的重点部位和路段,为精准治理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依据杨柳雌株的分布密度与区域功能属性,将治理区域划分为核心防控区(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重点防控区(如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和一般防控区(如郊野绿地)实施精准施策,其中核心区加大喷淋频次,增强清扫力量,确保飞絮落地滞留时间不超过 2小时;重点区域实行“一树一策”的动态管理;一般区域则采取中长期防治措施,科学调整树种和种植结构,推广杨柳树雄株优良品种,落实分级管控。
此外,市城管局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借助综合调度执法平台的球基监控、无人机巡航检测等智能科技手段,实时拍摄记录杨柳树的生长情况和飞絮产生情况,在线监测评估杨柳絮治理成效,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技术路径创新:
打造“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清零”全链条防治模式
飞絮虽“扰”,但杨柳树有“功”。作为乡土树种,在我市近几十年的城市绿化建设中,杨柳树为生态环境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这场“净空行动”攻坚战中,市城管局统筹民生与生态等多方面考量,创新技术路径,打造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清零”的全链条防治模式。
在源头控制方面积极“减量”,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严格把控新建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环节,在苗木选择上谨慎选用杨柳树,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和配置树种。对现有雌株实施渐进式更新改造,优先选用白蜡、国槐等植物进行树种渐次更新,加快市主城区园林绿化树种的换代升级。同时,利用冬春季修剪的黄金时机,在杨柳树开花飞絮前,对果序密集的枝条进行针对性短截,以减少杨柳树雌株单株的飞絮量,截至3月底共修剪杨柳树4.4万余棵。
在过程拦截方面实施“立体防治”,取代以往的“点面防治”。在空中,出动10台搭载缓释型凝絮剂的无人机,根据杨柳树的长势和分布疏密度,分区域因地制宜地调配药剂浓度进行精准喷洒,作业总面积达766.9万平方米,有效抑制了杨柳絮的产生和扩散。在地面,采用“高压水枪冲洗+雾炮车增湿+微喷带覆盖”的组合施治模式,其中雾炮车错时错峰进行喷淋,压制半空飘散的飞絮;高压水枪冲刷地面的落絮;通过微喷和人工喷洒,提高绿地植被对飞絮的吸附滞留能力,日均出动雾炮车和水车120车次,大幅减少了空气中的杨柳飞絮飘量。
在末端清零方面推行“精细治理”,替代传统的“常规管理”。日均出动约200名清扫人员,与雾炮车、水车的喷淋作业同步进行,及时清扫打湿的飘落飞絮,防止二次复飞。针对公园广场、公厕等点位,充分发动公园保洁员、公厕管理员等可调动的力量,配备便携式高压喷雾器,对公厕周边、公交站台等区域采取“见絮即喷”的作业方式,日均湿化飞絮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将治理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管理机制突破:
深化“部门协同+网格管理+全民参与”共治格局
为打好这场“净空行动”攻坚战,市城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开通线上、线下反馈渠道,积极倾听市民意见,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部门协同+网格管理+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
市城管局牵头成立了市飞絮治理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形成了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机制。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共同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杨柳飞絮发生区域,市城管局划分治理网格,每名县级干部包保一个大网格,每名干部职工负责一个小网格,明确各网格的治理企业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同时,深化徒步巡查机制,将杨柳飞絮治理纳入徒步巡查内容,每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徒步巡查2次,及时发现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广应用好的经验做法,实现以点带面的整体提升。
为更好地发动市民参与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市城管局依托“惠眼滨州”微信小程序,号召市民上传发现的杨柳飞絮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汇聚群众智慧,提升治理水平。该局还通过开展“城管半月谈”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对飞絮防治技术进行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搭建起高效的沟通桥梁,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融入防治工作,提高工作质效。
绿化喷洒车对杨柳树进行喷淋。 出动无人机进行凝絮剂精准喷洒。 高压水枪冲刷地面的落絮。 清扫人员及时清扫飘落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