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8日
流坡坞阻击战打响我党山东抗日第一枪
本报记者孙洪师通讯员舒娜王霄琳
文章字数:1,814

  开栏的话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滨州市档案馆、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特推出专栏《岁月铭记》,重温渤海区光辉的革命斗争历程,从渤海区红色基因谱系中汲取精神力量,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流坡坞镇,位于阳信县城西14公里处,是个历史悠久的重要集镇,素有“先有流坡坞,后有阳信城”之说。因其地处惠民至沧州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点,地理位置重要。
  我党就是在该镇的流坡坞村,打响了武装抗日第一枪。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1937年8月,流坡坞与洋湖乡农学校联合建立了阳信县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党支部建立后,按照省委关于积极利用乡农学校这一阵地开展抗日活动的指示,迅即在各校组织自卫队员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讲述东北、华北沦陷区同胞的灾难,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和各地军民团结抗战的英勇事迹,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歌曲等,激发了广大学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坚定了抗日救亡的信心和决心,为抗击日军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此前,1933年5月,阳信县商店镇冯家店村冯乐进在北平(北京)加入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10月,他被派回阳信,从事党的秘密活动,成为阳信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冯乐进回阳信后,充分利用各乡农学校这一阵地,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地下工作。
  阳信县的乡农学校创办于1936年冬,在组建和训练过程中,党组织暗插了一大批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到各乡农学校任职或学习,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1936年底,进步青年李健、王道和、薛汉三、刘毅民等先后来到阳信,分别担任流坡坞、洋湖、劳店等乡农学校校长。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扩招壮丁并对其进行训练,为建立一支抗日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此后,这支乡农自卫队成为抗击侵略的重要力量。
  1937年9月,中共鲁北特委赵明新到流坡坞乡农学校指导工作,要求各校党员抓紧把乡农学校这支武装掌握起来,做好抗战准备。李健、万晓堂立即与洋湖乡农学校校长王道和、劳店乡农学校校长刘益民取得一致意见,决定从第二乡农学校(劳店乡)和第六乡农学校(洋湖)各抽150名,从第五乡农学校(流坡坞)抽200名思想进步、军事过硬的骨干,合编成一支50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由富有军事经验的冯鼎平任指挥,加紧进行军事训练,做好在流坡坞设伏阻击日军的准备。
  1937年11月10日,南侵日军由庆云县境内渡过马颊河纪王桥,驻扎在距流坡坞以北三四里的地方,准备次日南下侵犯惠民县城。根据敌情,我方于当晚研究了阻击日军的作战方案。
  11日拂晓,一支约400人的日军队伍在飞机和装甲车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流坡坞进逼。流坡坞村横跨南北大路,是日军南侵惠民的必经之地。李健、冯鼎平等率领乡农自卫队早就埋伏在了流坡坞村围子墙内。眼看日军已经进入伏击圈,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自卫队员,在冯鼎平命令下,居高临下,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日军,打响了我党领导的鲁北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
  这时,埋伏在张洼头村的第六乡农学校自卫队员在王道和、薛汉三率领下也积极配合作战,出其不意地向日军展开了攻击,他们用“湖北造”“老套筒”等步枪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骄横的日军万万没想到在这鲁北小村竟会受到中国抗日武装的伏击,晕头转向地挨了一阵打之后,才气急败坏地进行反击。
  日军一面命令飞机在流坡坞上空狂轰滥炸,一面命令装甲车开足马力清除路障,试图把流坡坞村围子墙北门撞开。因我方准备充分,又加之防守严密,北门经受住了装甲车的冲撞,始终没有被攻破。
  日军指挥官见北门不能攻破,便急令绕道去攻北斜大门。北斜大门由国民党保安营、警卫队防守。在装甲车的撞击和飞机的轰炸下,北斜大门失守,日军经此进入了流坡坞村。国民党保安营、警卫队四散溃逃。
  共产党领导的两所乡农学校自卫队员200余人使用长枪、大刀、土枪、土炮奋勇杀敌,随后与日军展开了巷战。双方对峙了大半个小时,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乡农学校自卫队员主动转移,前往预定汇合点八里泊集结。
  八里泊地处商河、阳信、惠民三县交界,便于隐蔽。大家转移至八里泊后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行动。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决定一部分党员带领乡农自卫队继续坚持敌后游击战,另一部分南渡黄河开辟新的抗日游击战场。
  此后,抗日烽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齐鲁大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