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小麦就要收割了,今年我们全村麦田浇了两遍水了,自从建了新泵站,我们用徒骇河的水浇地更便捷了。”近日,沾化区黄升镇颜家村党支部书记颜秉华说,“浇第二遍水用了25天,比第一遍水多用了6天,浇得更‘仔细’了。”
颜家村有1200口人、2500亩耕地,过去该村统一从徒骇河里抽水,各户浇各户的地;再后来该村统一抽水、统一浇地,农田灌溉工作由村里组建的浇地小组来完成,各户村民只负责为自家的庄稼追肥。“近两年,镇党委、政府累计投资140多万元建设新电灌站,同时做好土渠衬砌工作,农田灌溉更方便了。”颜家村76岁的村民李金健说,“老百姓现在就等着收麦子了。”
黄升镇党委书记王文涛介绍,近年来,该镇累计投入1000万元,新建泵站11座,衬砌灌溉渠道8454米,在全镇建起了“一横四纵”农业灌溉水系,彻底解决了该镇北部8个村的“浇地难”问题。而如何让全镇健全的农业灌溉水系更好地为农民和农业服务,却又成了摆在王文涛面前的另一个问题。
据了解,黄升镇共有村建和镇建泵站26座,镇建泵站也是交给村里负责管理。其中,有些泵站承包给了个人,导致有些村浇地费用偏高,如需一次抽水、二次倒水、三倒抽水,农民灌溉一亩地的费用为40元至100元不等,最高的可达120元。“水利是公益性的,浇地费用过高,会增加成本、降低收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王文涛说。
经过深入调研,今年初春,黄升镇试行镇村共管泵站办法,将全镇26座泵站全部收回,镇建泵站以签订协议的方式交给村里管护,村建泵站由村集体负责运营,不再承包给个人。各村收取的灌溉费用全部上交至镇农业农村办的村集体账户;每个村浇地所产生的电费、人工费、机械费在集体账户上实报实销,剩下的钱继续留在账户上,作为下一次灌溉前泵站维护、维修以及渠道清淤、维修等的费用。“这样一来,镇村农业灌溉设施管护费用就实现了‘细水长流’。”黄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春晓说。
镇村共管泵站,既关系到灌溉时所产生的电费、人工费、设施维护费,又关系到各村如何向村民收取灌溉费用的问题。“我们采取试运行的办法,运行一年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再更好地推行这一办法。”李春晓说,“从全镇小麦今春浇第一遍水的情况看,按照既定的灌溉收费标准计算,全镇农民平均起来浇一遍地一亩地可节省30元钱。”
以颜家村为例,镇村共管泵站办法试运行后,同一村的村民浇地费用无差别。颜家村的耕地沿徒骇河形成南北长6公里的条形,泵站在北部,如果由个人承包泵站,最南端的耕地浇水收取的费用就会高。颜家村采取统一浇地的办法,无论远近浇一遍地每亩收取40元的费用,并且在浇地时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办法,避免了浇完地却剩下一渠水的浪费问题。
“黄升镇现有4.6万亩粮田,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正常年景小麦至少要浇两遍水,玉米要浇一遍水;还有1万多亩枣树,正常年景也要浇一遍水,这样算下来,全镇一年至少浇地14.8万亩,一亩地浇一次能节省30元,仅浇地费用一年就可为全镇农民节省440多万元。”王文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