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有哪些罕见姓氏?
日前,记者遇到了一位叫“弭冬梅”老师。她说,自己的姓氏的确很少见,她父亲是一位退休老教师,正在撰写家族革命史,家里有3张烈属证。
如此姓氏,如此教师世家,如此革命故事,真是耐人寻味。于是,记者拜访了弭冬梅的父亲弭庆诚,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故事。
弭姓为罕见姓氏,惠民、邹平各有一个弭家村
“弭”姓何来?滨州有多少“弭”姓人家?
弭,在姓氏里读mǐ,它未收录进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也就是说,古代的“弭”姓人也不多。
记者查找资料时发现,关于“弭”姓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弭”姓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弥子瑕之后,后人以“弥”为姓,称为“弥氏”,又改为“弭”姓;其二,“弭”姓出自东汉末年的祢衡,族人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而改姓。而祢衡故里,就在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庄,离滨州很近;其三,弭万夏因平乱有功,皇帝赐姓。因为此姓有“消弭战乱、祈福和平”的意思。
目前,“弭”姓人口在德州居多,在滨州惠民、邹平,泰安、济南等地也有“弭”姓人口分布。
弭庆诚说:“这个姓氏确实少见。我这么大岁数了,去了不少地方,遇到的同姓人很少。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姓氏,还容易认错、念错。”
在滨州,“弭”姓有多少人?是如何分布的?
“我老家在惠民县大年陈镇弭家村,村里老少爷们大都是‘弭’姓。在滨州,邹平还有个村子,魏桥镇弭家村,也都是‘弭’姓。那的‘弭’姓,跟我们是同一脉,辈分都是一样的,在族谱上能续起来。”弭庆诚说,据老一辈人传说,本村“弭”姓是明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来的。但是否真的如此,很难考证。
弭庆诚家族满门英烈,其父亲曾参加喜峰口战斗
弭庆诚的父亲弭宪法,生于1915年,在家排行老四。青年时期,弭宪法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隶属宋哲元领导的29军。在著名的喜峰口战斗中,他英勇杀敌,立了战功,得到军长表扬,提升为连长。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出兵卢沟桥,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反抗。战斗了七天七夜,弭宪法打死了30多个日军,为保卫宛平城立下了一等功。后因蒋介石不给物资供给,29军无奈被迫放弃宛平城,弭宪法也拖着病躯返乡。
返乡后,经过调养,弭宪法的身体慢慢恢复,他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弭宪法听从父母安排,娶了邻村武希荣为妻。1941年9月,弭宪法的长子弭庆忠出生。
战场归来,弭宪法并未忘记国仇家恨,他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为党做情报工作。而弭宪法的四叔弭召池,担任了弭家村村长、农会主席。据《山东老干部》记载,弭宪法在丁润生同志的领导下,以打白铁为掩护,在商家、唐家、刘旺庄、高青、黑里寨、田镇、商河、白桥、肖圣庙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地下工作。
1946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夜,弭宪法接上级命令,给区武装大队送粮食。那一夜,恶霸司延庆勾结国民党残余势力20余人,携带枪支和砍刀趁着夜色发起突袭,弭宪法与三哥、四叔弭召池壮烈牺牲。
如今,弭召池与弭宪法的烈士墓碑耸立在惠民县烈士陵园。
英雄母亲收下3张烈属证,将慰问物资送给前线战士
弭宪法3人被害当天,小儿子弭庆诚刚刚满月。弭宪法的妻子武希荣,与同样失去丈夫的三嫂、四婶儿,没有被敌人吓倒,办完了丧事后,在党支部书记弭宪岭的领导下光荣入党。她们积极发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斗恶霸。
1947年3月18日,区公所公审大会召开,武希荣怀抱仅8个月大的小儿子,手牵年仅6岁的大儿子诉说3位先辈为国牺牲的经过。台下群众义愤填膺,高喊:“枪毙杀人不眨眼的反革命分子、大恶霸,为烈士报仇,血债要用血来还。”最终,将以司延庆为首的6名反动分子绳之以法。
在这场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武希荣一家分到了6亩土地,1头耕牛,还有牛槽等农具。同时,惠民县还颁发了3张烈属证、12斤猪肉、2只大公鸡。弭宪法的母亲王凤贞,这位一夜失去两个儿子,一个兄弟的老人,激动地流着眼泪,泣不成声地说:“王国华县长,烈属证我收下,猪肉和大公鸡送给前线的战士们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8年后,弭宪法的妻子武希荣因病去世。家中就剩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大儿子时年14岁,小儿子只有9岁。在祖母王凤贞的照顾下,大儿子首先担起全家的重担,不仅供应弟弟弭庆诚读书上学,还帮助其成家立业,完成了父辈的遗愿。
1965年,弭庆诚如愿考入惠民师范。1968年,弭庆诚毕业返乡任教,耕耘在家乡的田野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年陈学子。弭庆诚的女儿弭冬梅也顺利走上了教师岗位,成为滨城区第六小学一名骨干教师。
从罕见姓氏到满门英烈,从英雄母亲到杏坛耕耘,弭家人的故事还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