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检测“千里眼”消除细微隐患 攻坚克难推动技术革新
胡金宝的能源守护之路
本报通讯员徐琳
文章字数:1,702
  在能源行业的浩瀚星河中,有这样一位坚守者,他用30余载的岁月,书写着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就是胡金宝,一位在金属技术监督领域深耕细作、成果斐然的工程师。从山东石横发电厂到国家能源博兴发电有限公司,胡金宝的足迹遍布多个电厂,他的故事是一曲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赞歌。
  初出茅庐,崭露头角
  1984年10月,怀揣着对电力事业的憧憬,胡金宝进入山东石横发电厂,成为一名金属试验、无损检测员。那时的他,如同一株刚破土的幼苗,虽渺小却蕴藏着无限生机。面对复杂的金属试验和无损检测技术,他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一次机组小修中,他敏锐地发现锅炉受热面改造中的省煤器弯头普遍磨损超标问题。这一发现犹如一声惊雷,引起了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后续的大修中,省煤器管排得以及时更换,成功消除了隐患。这次经历,让胡金宝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在电力技术监督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攻坚克难,守护安全防线
  1990年8月,胡金宝来到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山东核电公司QC部NDE,从事无损检测、金属技术监督及管理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为先进和严格的核电站质量控制体系。他积极参与各项检测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一次对某关键设备进行检测时,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发现了设备中一个极其细微的裂纹。若不是他细心检查发现这个裂纹,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他及时提出了修复方案,并全程监督修复过程,确保了设备的安全运行。这次经历,不仅彰显了他在无损检测领域的高超技艺,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核电站安全运行背后所承载的巨大责任。
  勇挑重担,推动技术革新
  2006年5月,胡金宝调入国电费县发电有限公司,参与2台650兆瓦机组的安装金属技术监督工作。面对全新的挑战,他没有丝毫退缩。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发现了锅炉受热面存在大量缺陷,如咬边、未填满、漏焊等。这些问题犹如隐藏在机组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事故。胡金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组织人员对缺陷进行挖除焊补。他亲自制定修复工艺,严格把控每一个修复环节,确保了机组安装质量。在安装高加时,他又敏锐地发现高压加热器筒体存在打磨痕迹,经磁粉检查,果然发现了多处裂纹及超标缺陷。他果断要求厂家进行更换,从源头上消除了安全隐患。他还针对《关于新建电厂和新建机组蒸汽管道使用“海莱特(Hydratic)”P91钢管情况调查的监督意见》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专项计划。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主蒸汽管道P91材质存在铬含量低于标准下限等问题。他积极与哈尔滨锅炉厂沟通协调,最终在2008年大修中完成了主蒸汽管道的更换,彻底解决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
  精益求精,打造品质工程
  2016年2月,胡金宝调入国电博兴公司,在这里,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三大主机的选材进行质量和优化把关。他深入制造厂家,从源头把控设备质量,避免了因设备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在施工现场,他对焊接材料、特种作业设备等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他每周召开监督会议,及时汇总和解决金属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明确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推动各参建单位严格履行技术协议。在他的努力下,2台机组焊接合格率均达到了99.7%以上,为机组168小时试运的顺利通过,奠定了坚实基础。
  言传身教,传承匠心精神
  胡金宝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更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导师。他深知人才培养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耐心地向年轻技术人员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他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电力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继承了胡金宝的匠心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胡金宝,这位在电力行业默默耕耘了30余年的工程师,用他的智慧、汗水和奉献,守护着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推动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电力人为了行业的繁荣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日子里,胡金宝依然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书写属于他的能源传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