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链式思维让滨州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道路上深度聚核聚能。围绕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延链、强链、补链,滨州加速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去年集群总营收超过1.27万亿元。
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滨州拥有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11条重点产业链。
滨州产业蓝图从“春意盎然”发展为“春色满园”,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利润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山东省第1位。
制造为“核”,滨州各项成绩背后核心支撑在于制造业。滨州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加快打造“527N”先进制造业集群,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滨州制造”以“硬核实力”走向世界。
改革创新:打造“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滨州的突围之路,是一部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启示录。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思维;没有不可逾越的转型阵痛,只有不愿创新的路径依赖。
重视科创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科创也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
滨州医药健康产业园内,一款人造皮肤产品正在做最后检测。“我们的胶原蛋白支架技术国际领先,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愉悦医疗相关负责人说。胰岛素泵、人工韧带、仿生关节……滨州生物医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
魏桥、愉悦、京博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魏桥崛起”“京博模式”“愉悦现象”等一大批“时代标杆”企业涌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构建了“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
“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的模式,推动滨州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滨州科技大市场全省率先投用,渤海先研院科创带动效应超80亿元。全省首家民企承建的省实验室成功获批,魏桥国科科技园全面投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26家,达450家。
一些来滨州投资的客商惊叹,过去并无科教资源优势、整个创新生态体系在山东靠后的滨州,如今做出了产教融合的大文章,这种高端切入使得创新的种子快速发育、茁壮成长,路径创造可谓独辟蹊径。
诸多改革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国首创“无押金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人才政策资金兑现超6亿元……这些举措直击民企痛点,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
滨州独树一帜地将“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渗透进城市肌理的行动指南。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设立“滨州企业日”,连续六年高规格召开企业家大会,评选优秀企业家713人次,“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成就企业家”蔚然成风。
早在202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滨州就召开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两年来,已经有9000个企业家梦想成为现实,越来越多“企业所想的”变成“党委政府要干的”。
成就企业家梦想、滨企创世界等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十大行动,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架桥铺路闯关”,从政府部门“被动管理”转为“主动服务”,形成“市县协同、部门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亩产论英雄”改革,是滨州激活企业新动能的又一抓手。全市2000多家工业企业纳入“亩产效益”分类评价,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强、运行效率高的优质企业,会得到最优待遇,赢得更好发展。
一边是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形成创业创新生态;一边是“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2024年,滨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无押金城市”入选全省最佳营商案例,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获评全国优秀案例,跻身“2024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
奔赴星海:以人民情怀锚定发展坐标
国之大者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滨州锚定“一业三保七有”,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坚持坐到群众炕头,听取最真实声音;想到群众心头,解决最现实问题;干到群众点头,赢得最满意效果,用心用情托起民生“幸福梦”。
当前,滨州正在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坚持城市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质态“五态”并举,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
在滨州,“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全市,国家体育公园、儿童友好社区、青年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0万中小学生享受“心育+美育”双课程;长期护理保险康复器具租赁模式为群众减负2亿多元;“10分钟健身圈”让运动成为生活方式。
这座城市用民生温度诠释发展深度,民生支出占比连续八年保持8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全省第一,400万市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心安城市”建设正在重新定义社会治理。从老旧小区三级党组织架构到“利即办”服务平台,从“宝宝巴士”定制公交到“住院免押金”医疗改革,滨州将“人民至上”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让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
滨州的实践揭示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内在逻辑:
以创新驱动突破路径依赖——从“卖产品”到“卖标准”,从“重规模”到“重价值”,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藩篱——“十证联发”“无押金城市”等改革举措,直击营商环境痛点,释放市场活力。
以人民情怀锚定发展坐标——“心安城市”建设将民生福祉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高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节点,滨州将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围绕“113388”工作体系,聚焦品质滨州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要、实干当先、勇争一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