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1日
践行新发展理念,找准“心安城市”建设路径
耿建东
文章字数:1,730

  如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待不断提高,不仅追求物质充裕,更渴望内心的安稳与归属感。滨州顺应这一趋势,提出建设“心安城市”,致力于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理念为这一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深入探究两者的结合路径,对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新发展理念与“心安城市”建设的联系
  创新让城市更安心。创新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心安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城市管理领域,滨州积极引入新技术。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时长,有效缓解拥堵状况,居民出行体验更加顺畅。在公共服务方面,滨州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可在线办理,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协调发展让大家都受益。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与“心安城市”追求的公平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在城乡协调发展上,滨州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几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物流配送更加便捷,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滨州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城区优质学校与200多所农村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定期派遣骨干教师支教,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绿色环境让人身心愉悦。绿色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心安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滨州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新增绿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建成多个大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好去处。优美的绿色环境让市民身心得到放松,内心更加宁静。
  开放让城市更包容。开放发展使城市能够融入全球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滨州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活动,如连续举办的世界高端铝业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与专家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市民的视野更加开阔,城市的氛围更加开放包容,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共享让大家心里更满足。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心安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滨州创新打造的“零工市场+社区微工厂”模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在医疗保障方面,滨州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进一步提升,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让市民生活更安心。
  遇到的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匀: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如部分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仅为30%,远低于城区学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心理服务不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覆盖范围有待拓展,且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市民需求。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讲座,缺乏个性化服务。
  产业升级不够快:传统产业占比高,转型升级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例如,纺织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因缺乏关键技术和资金支持,进展缓慢。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解决办法
  合理分配资源: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区域的资源投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推动城乡学校和医院结对帮扶,每年选派教师和医护人员下乡服务。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引导发达县区与欠发达县区开展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完善心理服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开设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心理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个性化服务。
  加快产业升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克技术难题。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滨州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心安城市”过程中,在社会治理、城乡发展、生态保护、对外交流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市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尽管面临资源分配、心理服务和产业升级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望进一步提升“心安城市”建设水平。未来,滨州应持续深化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创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市民美好生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中共滨城区委党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