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自2012年出台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刻改变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赢得了党心民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政治符号。它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切入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八项规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更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张金色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百年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与制度智慧。
精准直指问题核心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八项规定剑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调研中的层层陪同、走过场,会议中的空话套话、冗长低效,文件简报中的泛滥成灾、脱离实际,出访活动中的讲排场比阔气,警卫工作中的扰民现象,新闻报道中的领导活动过度曝光,文稿发表中的个人崇拜,以及廉洁自律方面的特权思想。这些看似“小事”背后的作风问题,实则是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大患”。八项规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贺卡、一次出行等具体行为入手,构建起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框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本质的治理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风政风发生历史性变革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过112.1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超过160.2万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超过104.8万人。数字背后是政治风气的深刻转变:曾经泛滥的公务接待高档酒水销声匿迹,节日期间的公款送礼几近绝迹,文山会海得到有效遏制,领导干部调研更加注重实效。更为重要的是,八项规定重塑了党内政治文化,“四风”问题从“见怪不怪”变为“人人喊打”,廉洁从政从制度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这种文化层面的变革,比单纯的行为约束更具深远意义。
开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推行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治理,而是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每逢重要时间节点,纪检监察机关都会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利用大数据技术筛查公车私用、违规消费等隐形变异问题;将执行情况纳入巡视巡察重点内容;建立“四风”问题快速查处机制。这些创新做法使八项规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查处—通报—教育—建制”的完整闭环。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结束3天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2022年10月25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通过两次审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措施,体现了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带动社风民风显著改善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曾经令百姓反感的“官场习气”大为减少,“办事难、脸难看”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2024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94.9%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群众普遍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身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党员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效果显著。这种源自民心的政治认同,是其作为金色名片的根本价值所在。
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在全球政党治理的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为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同于西方政党将腐败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道德或制度缺陷,中国共产党通过作风建设将道德自律与制度他律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自我监督道路。八项规定所体现的“以上率下”原则——从中央政治局做起,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彰显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逻辑。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模式,为全球反腐败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八项规定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生动写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表达,更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这张金色名片所闪耀的,不仅是一个百年大党的纪律刚性,更是一个使命型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可能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仍需不断擦拭。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八项规定将继续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