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旭 范桢通讯员李如东张玥群报道)近年来,无棣县鲁北工匠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精准布局、高效施策,创新实施“一基地多平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法,即:以鲁北实训基地为核心,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技能竞赛平台等多个平台,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孵化器,在技能提升、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顶层设计,让产业工人建功“有舞台”
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整合周边园区及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特色,投资逾1亿元,建成实用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的鲁北实训基地,并建有实训和理论仿真教学两大区域。通过实训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融合教育资源平台,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手机APP学习系统和智慧实训基地仿真网络平台,为学员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与优秀的线上教育平台CHSE365强强联合,引入先进的线上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实现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的无缝对接。对现有46门工匠课程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当地特色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深化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深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层次有机衔接。通过与鲁北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承接在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双方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开设化工工艺等相关专业,并采取了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再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推行现代学徒制,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名师带徒”方式,培养技能学员300余人,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技能提升的方式,承办“鲁化杯”职工技能大赛、集控技能竞赛、“三查三防”安全生产劳动竞赛等,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了技能人才整体素养的提升。同时,依托高强工匠创新工作室、刘尧劳模创新工作室、侯宝瑞劳模创新工作室,开设“匠心讲堂”等创新课程,举办了5场创新大赛,为学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支持。以劳模为标杆,从组织方式、激励手段等方面扎实推进“工人先锋号”“创新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争先创优及干事创业的激情。
强化实训实践,让产改工作推进“有动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聚焦思想引领,做好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聘请省劳模吕天宝以及齐鲁工匠高强等为客座教授,针对企业普通职工举办“工匠大讲堂”,讲授工匠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有机结合,成功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实施多样化的实训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开展面向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焊工、电工、化工总控工等工匠专题培训,在安全教育体验功能区,通过实物模拟及VR体感实训、安全事故视频等方式进行培训;在化工实训单元区,配备了先进的测试手段、远程DCS控制系统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等技术设备。对于新员工和一般岗位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员工轮训工作;对于特种作业人员,提供专业的特种作业考试和实操训练。目前,已培训工匠、高技能人才2800余人次,合计时长约5.4万学时。
构建多维度交流渠道,打造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齐鲁工匠高强召集12家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打造创新工作室联盟,建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并成功搭建模范引领、名师带徒、攻关创新、技术交流、成果转化五大平台,营造创新创造、比学赶超、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健全三项机制,让产业工人成长“有通道”
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技能津贴、技能竞赛奖励、优秀人才表彰等措施,对在技能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不仅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还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定期对学员进行技能考核和评估,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水平,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建立技能人才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学员对培训内容、教学方式、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员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提升了学员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鲁北工匠学院通过“一基地多平台”精准布局,建立完善激励、评价、反馈三项机制,成功构建起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下一步,鲁北工匠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实训实践,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