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在家属提交申请材料仅3天后,就有专业团队上门评估,为其定级并确定服务模式。从理发助浴到康复训练,从生活照料到医疗护理,细致周到的服务极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滨州,这样的故事正成为失能家庭的日常。
作为全国49个国家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市之一,滨州用居民长护险全覆盖的工作实绩,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写下注脚,让高质量、有尊严的“老有所护”从愿景变成现实。随着
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剧,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尤其是满足失能群体迫切的照护需求,既是普通家庭的“急难愁盼”,也是党委、政府的民生工作之重。
滨州选择用制度创新破题——从2017年职工长护险试点工作起步,到2025年实现居民全覆盖,八年磨一剑的路径里,藏着民生保障的递进逻辑。全市长护险覆盖人数达364万,目前累计有10949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减轻群众负担2.0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从“局部试点”到“全民覆盖”的步步为营,更是制度设计对“兜底”与“普惠”的精准平衡。而当长护险突破职业身份差异,将196万居民纳入保障网,体现的正
是社会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滨州各县区均已建立专护、院护、家护“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形成了从申请到结算的闭环管理,确保了长护险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借助专业机构的市场化运作破解服务供给短缺难题,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每项服务可追溯,“线上+线下”的双轨巡查则守住了服务质量生命线。
政策没有止步于“物理照护”,而是希望通过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让失能群体重拾生活希望。这种既保基本又谋发展的思路,让长护险从“生存保障”升华为“尊严守护”,让生命在病痛中依然保有尊严的光芒。
当长护险实现居民全覆盖后,我们更需要思考:政策如何穿透最后一公里,抵达真正需要的人?
滨州的答案是“双向奔赴”:一方面,以“政策找人”取代“人找政策”,用网格化宣传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关怀;另一方面,培育专业护理队伍,用标准化服务打破“保姆式看护”的粗放模式。这种从“供给思维”到“需求思维”的转变,让社会保障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报表,而是化作了失能家庭里护理人员的一个微笑、一次搀扶……
对一个城市来说,应对老龄化社会,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制度设计的巧思;既依赖科技赋能的效率,也不能丢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滨州,借助长护险的试点实践,让政策既托住了失能群体的生活底线,又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希望,托起了失能群体“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