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2日
聚焦理性“怎么看”、聚力务实“怎么干” 构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丁爱军
文章字数:3,289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我们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聚焦理性“怎么看”、聚力务实“怎么干”,以“五个注重”,探寻正确的实践路径,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注重回归常识。所谓常识,是指一般人所应当具备并且应当了解掌握的知识。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根脉,是人的知识结构中最为基本的东西。回归常识,就是逻辑地、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认知世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也是拨开迷雾、锚定方向的指南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教育必须找回常识、回归常识、基于常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回归主业。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紧密联系,是低重心的,必须生根、落地、实实在在,要用成绩、用数据展现实力,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建设为实现形式,紧扣关键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开展改革,建立职业教育服务贡献度提升机制,在基本办学条件基础上完成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工程,做到与经济发展、社会需要、大国外交相适应相匹配。要回归教学。牢牢把握课堂主阵地,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将教学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和重心,积极适应智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变革教育工具和方法,推进“五金”建设,全面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生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要回归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既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自觉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任务定位、突出主责主业,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巩固增强赋能。
  注重尊重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体现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无论是什么领域,干事创业都必须按规律来,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教育层面,更是如此,我们需要认识、尊重和顺应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寻求新对策、破解新难题,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材、课程必须对接市场需求、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学生强化实习实训,人才培养采取教学做一体等方式。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职业学校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坚守职业教育初心,坚持中国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遵循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坚定不移走出一条一体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注重守住底线。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底线就是物质发生变化的阈值,是一件事转变成另外一件事的微小节点。从哲学角度来看,底线是人类行为的最低伦理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与人性尊严的基石,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真正达到从“守住”到“有为”。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干事创业,才能防患于未然,有效控制风险。要坚持正字立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堤坝,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在纪律规矩的约束和保障下勤勉工作、创造业绩。要坚持严字当头。紧盯深化教育改革重点领域,紧盯办学治校、教学科研中的廉洁风险,凝聚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合力,着力发现和纠治教育部门、学校在履行主体责任、廉洁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严查严治,深化教育警示,夯实廉洁思想根基,积极构建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法字立本。坚持依法依规、真抓实干,避免规则执行出现偏差走样,避免政策实施发生力度递减,特别是有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改革政策执行,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督查与结果评估,强化在思想观念、组织领导、分配机制、过程控制、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推动。
  注重抓住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因为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我们实施改革开放,开启了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性转身”;因为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了新工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因为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我们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书写了人类减贫史的“中国奇迹”。
  实践证明,只要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发展就会提速,就能乘势而上。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多重叠加,既有战略机遇又有市场机遇,既有政策机遇又有产业机遇,加之中国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对职业教育有刚性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坚决冲破观念障碍,提高把握机遇、利用机遇的能力,在拥抱机遇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进一步突出产业属性、保证教育属性、强化地方属性与展现时代属性,紧跟产业数字化步伐,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改革,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注重创赢未来。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不仅排在第一位,而且是其他四大理念的根本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目前,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创新指数跃居世界第11位,展现出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创新性的“轻量化投入实现超预期性能”研发路径,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大模型,彰显了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创新活力;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绎科技美学,数字孪生技术加持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刷新行业票房新高度。这些突破性成果生动诠释了“教育奠基-科技突破-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协同效应。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顺应产业数字化升级趋势,将前沿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将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引入校园,多方携手进行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要紧贴新兴产业,深度剖析新兴产业技术动向、岗位构成及技能标准,融汇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尖端技术优化专业架构与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位,以全面布局、创新驱动、有力施策,奋力书写“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答卷。
  (作者系滨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