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2日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全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窦慧慧王伟兰迎佳
文章字数:2,494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阐释了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关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新时代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引领循环经济从理念创新向实践深化全面升级,这不仅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战略选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循环经济是引领发展模式变革、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方式。我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正在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型,生产方式逐步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就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再次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因此,循环经济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目前,滨州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是资源消耗大市,面临资源短缺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产业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涵时谈及循环发展。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发展循环经济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融入发展大局的关键举措。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定了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其中就包括“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滨州地处黄河下游,发展循环经济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全面认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从资源利用看,各类废弃物被高效回收,重新投入生产链条,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环境效益看,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工业、农业、生活中的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从经济效益看,循环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滨州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抓手,坚决守牢黄河生态“底色”,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农业、工业、生活各领域固体废物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国家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重大项目落户滨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政策环评案例被生态环境部刊文推广,滨州获批建设“无废城市”。农业领域,扎实做好“资源再生、减量增效、生态循环、集约高效”四篇文章,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产业打造了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2024年,农膜回收率达92.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探索出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减量化的无害化处置路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逐步降低。加快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绿色制造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26家,再生铝产能达275万吨。城市生活领域,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推动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推进建设再生水厂6座,再生水总生产规模达到9270万立方米。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面对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要求,叠加国内资源供需矛盾与利用效率偏低的现实挑战,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已成为破解难题瓶颈、重构新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具体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园区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应加强统筹规划,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与创新驱动相结合。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循环体系。滨州培育了高端铝、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应立足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补齐资源回用短板,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
  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坚持从全局出发,统筹产业、能源、消费等各领域,推动形成循环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鼓励公众践行绿色消费,让循环理念贯穿经济社会运行全过程,构建起循环经济生态体系。同时,聚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再生铝、赤泥综合利用、工业废盐、食品加工等领域,围绕循环经济服务平台建设、畅通逆向物流机制等方面重点攻坚,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与体制障碍。
  作者单位:滨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