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翼(约1186年-1252年),字舜卿,邹平人。刘汝翼的曾祖父刘异政是北宋末年的进士,曾经担任隆平县主簿。当时,邹平西部山区有一伙打家劫舍的强悍响马,屡次挫败官军,朝廷严令地方官剿灭。驻守将领与地方官员共同研究对策,可是无人应答,刘汝翼的曾祖父说:“官军兵力单薄,如果强行进攻,恐怕很难获胜,我们应当用智取胜。”于是,他主动请缨,换上平民的衣服,独身到对方的营寨。他自报姓名,向众人慷慨陈词,说明利害,大家都被他的豪气所折服,晚上留下他一起畅饮。第二天,响马的头领就跟随他投降官军。立此大功,朝廷下令晋升他为白马令。刘汝翼的祖父不愿意出仕为官,是乡间著名的富家大户,济困扶贫,颇有名声。
刘汝翼的父亲刘时昌,金朝大定初年,他以精通律法获得晋身,曾任孟州军事判官,官至左三部检法,执法严谨,多所平反。刘时昌病逝于燕京后,因为亲人都不在身边,朋友们将他的遗体暂且安放在城南的寺院。当时,刘汝翼年龄尚小,母亲担心他身单力薄,不许他赴京城运送棺椁。等到他参加乡试时,刘汝翼自己做主,直接去寻找父亲的棺木。因为年代已远,他在当地寻找了10余天才找到,终于将父亲的棺木运回故乡,使父亲入土为安。
刘汝翼少年时聪明伶俐,每天能够背诵几百字的文章,他先学《书》,再学《易》,最后学《诗》,在山东一带的儒生中,颇负声名。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刘汝翼30岁,他考取了经义科第一名,高中状元,特授儒林郎,调兖州录事。未及赴任,他的母亲去世,刘汝翼回家守孝。孝期满,刘汝翼改任卢氏县主薄,再调入京城为尚书省属员,积累履历,升迁嵩州同知,主管军事兼阳翟县令。
阳翟县有3万多户,是知名的大县和富裕县,也是豪强集中居住的县。在当地做县令、县丞的,稍微有所不自爱,就会被豪强所控制,很少有能够善始善终的。刘汝翼接到任命后,立即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赴任的路上,他仔细探访当地的风土民情,将县内的世家大族默默记录下来。他到任后,关乎百姓的一夫之役,一斗之粮,都均平负担,不偏不倚,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当地的一位富豪,私下约会刘汝翼,并以厚礼相送,欲借机陷害刘汝翼,刘汝翼不仅立即当面揭发,而且向所有人公开该富豪行贿的事实,以儆效尤。该县5家最大的世家大族,地位显赫,过去经常有欺压善良的不法之事,普通百姓没有人敢于和他们计较。刘汝翼担任县令后,凡是涉及当地豪强与百姓的官司,他必定从严惩罚富豪,县里的风气为之大变。
阳翟县有一名叫褚二的地痞,非常狡猾。他收养流浪的乞丐为儿子,迫使乞丐与富户罗氏斗殴,被人劝散后,褚二则将乞丐藏在秘密处,用木棍殴打,直至乞丐死亡。第二天,褚二就跑到富户家中索命,以此讹人。刘汝翼经过认真勘察,识破了褚二的奸计,立即将他关押大牢。褚二自以为聪明,死不认罪,咆哮公堂,狂妄之极。刘汝翼设计让当地知名的江洋大盗和褚二关押在一起,经过几天的接触,褚二与大盗竟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遂将杀害乞丐的事情和盘托出。褚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刘汝翼为当地除了一害。一时,全县把他传说得神乎其神。任期满,刘汝翼被调往洛阳担任县令,阳翟县的士绅百余人专门到中书省请求留下刘汝翼,未获批准,阳翟县为此给他立生祠,四时祭奠。洛阳任期再满,晋升为户部主事。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刘汝翼晋升为汝州防御同知,留京为户部员外郎,不久再晋升为轻车都尉,加封彭城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元兵一路攻打金朝,刘汝翼也跟随金哀宗一路逃命。1234年,金亡,刘汝翼被元朝重臣耶律楚材带回北方,侨居真定,再被元朝重臣史天泽聘请为幕僚。1240年,元朝政府晋升他为尚书省参佐。1243年,元朝政府再晋升他为燕京行尚书省的“六部侍郎、廉访使者,佩金符”,官居一品。燕京行尚书省也称行尚书省、行台,其参佐人员有“行尚书六部事、尚书、侍郎”等官职,他往来于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一带,推行政令并行使对各级地方官员的监察职责。
1252年冬天,刘汝翼因病去世在北京的家中,享年66岁,安葬于故乡邹平城北50里大三户村族坟中。1956年,刘汝翼墓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墓碑。刘汝翼去世后,他的文友、元朝知名学者元好问为他撰写了墓碑,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元好问的碑铭诗中,赞美其诗学成就,“公昔治诗始萌芽,真积力久无复加。石磨玉琢绝类瑕,内美信厚外柔加。”赞美其诸子成材,“公家嘉树郁以华,会与毛郑俱名家”。
作为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刘汝翼有文名。他的5个儿子,都能传承家学。他的诗和文章有“金字”的美誉,可惜不传。刘汝翼善于启发后生,跟从他学习的罗鼎臣、张廷扬、李浩等人,均科甲有名。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