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7日
沾化区着力构建“优势品种引领、多品种梯次上市、适人适种新品种”的种植格局,让冬枣品种更优、品质更好、品牌更靓
去年沾化冬枣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
文章字数:1,240
  本报沾化讯(通讯员李秀玲报道)“‘沾冬3号’冬枣果型好、个头大、口感极佳,吃起来既甜又脆,它还具有抹芽少、木质坚硬、抗冻害等特性,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坐果率也相对较高。”近日,在沾化区冯家镇小寨村“沾冬3号”新品种推广会上,冬枣办工作人员付海涛向枣农们详细介绍“沾冬3号”冬枣的诸多优势,引发了枣农们的浓厚兴趣。
  “抹芽可费劲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沾冬3号’冬枣抹芽少,可真是太好了”“坐果率高,这对我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我打算种点试试,希望能有个好收成”新品种推广会上,4户枣农当即表示计划种植“沾冬3号”,推广面积达4.2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枣农们切实享受到了初代品种原生代冬枣释放的价格红利,但自新生代优质晚熟品种“沾冬2号”问世后,越来越多枣农陷入了同质化品种集中上市等相关问题带来的困境。黄升镇大新村枣农纪秀梅颇有体会地说:“2011年是我种植原生代冬枣的收入‘低谷’,每亩地收入仅有6000多元;2012年起尝试改良新品种‘沾冬2号’,亩均收入翻了好几番;后来一次给枣树抹芽时,我细心留下一个异于群体的枝芽,培育出‘沾冬3号’,精心呵护至稳定产出,价格可达每公斤600元仍销售火爆。”
  实践证明,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品种创新至关重要,培育推广新品种是打造沾化冬枣梯次上市队伍、有效应对市场冲击的有力举措。顺势求变,沾化区按照“复纯原生代、推广优势品种、研发新品种”的发展思路,依托“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研发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研发平台,不断精进良种培育技术。
  “双增双提”工程以“真金白银”助力产业突围。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沾化区累计投入近5亿元扶持资金,鼓励群众扩种“沾冬2号”等新品种,不断引人才、建基地、抓培训、解难题,大力引导枣农由露天种植冬枣向大棚种植冬枣转变。
  目前看来,纪秀梅家的“沾冬3号”冬枣销售非常好。围绕“打造冬枣品质小镇”的目标,黄升镇在大新村冬枣种植片区建成占地120余亩的沾化冬枣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目前新嫁接枣树长势良好,今年预计可接穗2.5万个,产量达4000公斤以上。
  在下洼镇祝康园冬枣种植基地,一大棚中育有形态各异的冬枣树。为应对消费升级趋势,该基地积极开展10余个新品种选育工作。“沾化持续加强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和保护储备,后续若经有关专家认定确有推广价值的,我们将协助其进行新品种审定,并逐步推广种植。”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区冬枣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利说。
  “冬枣产业名城”的甜蜜未来,正在新品种嫁接改良的过程中起势成势。目前沾化区共有6万余户、12万人从事冬枣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30万亩,标准化设施大棚面积7.3万亩。2024年,沾化冬枣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以上。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冬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优品种的有力支撑。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种植端向新而行,用科技探索冬枣生命密码,着力构建‘优势品种引领、多品种梯次上市、适人适种新品种’的种植格局,让沾化冬枣品种更优、品质更好、品牌更靓。”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娟表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