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是爱人奶奶的百岁生日,全家人在酒店里给奶奶祝寿。村里王忠修老师是邹平的文化名人,他联系邹平电视台记者采访奶奶和家人,并联系书法名家为奶奶题字作画送上祝福。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们欢聚一堂,共同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奶奶是现在村里年龄最大的长寿老人,以坚强、睿智、豁达、乐观的态度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爱人对我讲奶奶小时候读过私塾,能够识文断字,年轻时与爷爷一起在济南做生意,见过大世面,是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岳父岳母搞起了磨坊加工的副业。奶奶在家操持家务,照看孙辈。遇到磨坊上的活儿多,岳父岳母忙不过来,奶奶就上阵帮忙,合闸、开磨、加工、过磅、结算,一气呵成,干活的精气神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岳父岳母。有一次外村的一个农户来磨坊加工,岳父岳母去地里干活了,奶奶一人在家给人家加工完成粮食。结账时,那人说走得急忘了带钱先赊着,都是三里五村认识的百姓,奶奶点头同意拿出账本让他记上欠账。或许是看到一个农村老太太独自在家,此人心里打起了坏主意,在账本上故意少写了欠账金额,奶奶看过账本,善意提醒此人弄错了,告诫他为人处世要厚道,丁是丁卯是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当时没有钱不要紧,过段时间来算也不晚。此人听到奶奶的忠告后面红耳赤,只好在账本上改正过来。
爱人讲过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又想贪吃好东西,对蒸包、饺子更是喜爱。奶奶每次领着孙女去赶集,都给她买蒸包吃,后来奶奶在家学着做蒸包、水饺,节省点钱成全孙女贪吃的“毛病”,在当时物质生活条件贫瘠的年代,奶奶想尽办法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奶奶常说“抬脚的饺子落脚的面”,每当家人们外出,奶奶就会给孩子们包饺子吃,祈祷大家平安出行。受奶奶影响,我和爱人成家后也喜欢包饺子吃。当女儿从老姥姥口中得知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就取笑妈妈是个“丑丫头”“小馋虫”,净惹老姥姥生气,爱人听到女儿嘲弄的话语后,眼里泛起泪花。
隔代亲,代代相承,更加亲。我们有了孩子后,奶奶对孙辈的疼爱之情顺理成章地延续到重(外)孙辈上。我和爱人是同村的,1995年我们刚结婚时,她在娘家开门诊,我在镇上的储蓄所上班。已是古稀之年的奶奶同岳父岳母一起帮着照看孩子,奶奶陪看病的乡亲们聊天拉呱,给孩子讲她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逸闻听,教孩子们说唱三字经。等孩子们听够了说唱累了的时候,奶奶就轻轻拉长声音风趣地来上几句自己改动的“幽默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臭小孩,要捣蛋……”老人与孩子们一起大笑起来,笑声里融进了更多的天伦之乐。
2003年村里规划楼区,我和爱人搬到了新盖的楼上居住,给小女儿过了一周岁生日。当时奶奶接近80岁了,身体依然健康硬朗,爱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奶奶,就让老人家一起搬到新楼上居住,还给了奶奶照看最小的重外孙女的“任务”。大家都知道,爱人本意是怕奶奶年龄大了孤单寂寞,就让孩子陪在她身边玩乐。饭后,奶奶搀扶着孩子慢慢从楼上下来,在楼下晒太阳,赏景看花,看小狗们追逐打闹,同邻居的老人们一起聊天。爱人门诊与邻村的门诊合并在我村的村委大院里,能够按时上下班,我来到了妻弟妻妹开的面粉厂上班。每天早上都是奶奶起来做饭,让我和妻子准时吃饭,不耽误上班。我心里感到过意不去,不让奶奶做饭,老人家说:“没事,做饭这点小活累不着我,你们上班都有时间点,干一天活挺累的,不用早起,我做饭就行,活动着,身子骨结实还能多吃饭呢。”我是个业余足球迷,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我早早起床来到客厅打开电视机,把音量调到最低,一人尽情享受足球世界杯盛宴,看到比赛精彩之处忍不住高声吆喝起来,这时奶奶轻轻推开门问我,这么早起来干什么?我看到厨房的灯亮着,不知道奶奶什么时候早起来做饭,自己还心安理得地看着电视,真是愧对老人家了。奶奶说:“你喜欢看放心看就行了,到时候我叫你吃饭,耽误不了上班。”
奶奶胸怀宽广,乐于助人。村里各户人家遇到婚丧嫁娶等红白事,都喜欢找奶奶请教一下相关的仪式礼节等传统习俗,奶奶总是认真耐心地告诉大家,老人家俨然成了村民们心目中的“老管家”。奶奶一生勤劳,大是大非面前从不糊涂,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等琐事不搁在心上,遇到啥事情就办啥事情,生活有规律,心态也好,是老人家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电视台记者采访奶奶长寿秘诀是什么,奶奶说:“我一个普通的老太太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是现在国家好政策,每月给老人们发养老钱,让老人们晚年生活好,加上子女孙辈们都很孝顺,我才能有今天的百岁寿命。”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了奶奶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