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教育领域,如何让视障学生更好地接触、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为这一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在古诗文吟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视障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优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
大数据洞察视障生阅读困境,吟诵教学应运而生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范围。对视障生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参与文化生活的关键途径。然而,通过大数据对视障生阅读习惯、兴趣、能力及阅读量的调查分析显示,他们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多数视障生阅读习惯欠佳,对盲文资料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较低,阅读多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浅层次感知,缺乏深入思考。
吟诵作为一种以声音传情达意的读书方法,十分契合视障生听力敏锐的特点,且顺应了他们喜爱歌唱的天性。吟诵的韵律能助力视障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文的情感、意境和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特殊学校开展吟诵教学,成为突破视障生阅读困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大数据助力吟诵教学资源拓展与创新
精准匹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借助大数据分析视障生的阅读偏好和学习需求,教师能够精准筛选适合他们的吟诵资源。例如,在参与“盲童阅读援助计划”时,利用大数据为视障生匹配与专家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云端畅谈古诗文吟诵感悟,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生交流感想,拓展了阅读资源,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大数据从国家图书馆检索借阅与所学古诗文作者相关的名人传记,丰富视障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在了解诗人经历后,对吟诵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如利用学校广播站循环播放大数据筛选出的音质优美的吟诵作品,将人工智能AI引入课堂,借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优质内容,编制盲文版吟诵规则手册等。这些资源的整合不仅丰富了视障生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素材,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
吟诵教学与多元融合,传承文化促发展
多学科融合,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科对视障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尝试将吟诵教学融入课堂。在听障班,可以让孩子们打手语与吟诵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感受诗文魅力,提高了视障生阅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将吟诵的古诗文搬上“手语微课堂”公众号,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实现文化传播多元化。
文化传承,助力全面发展。利用大数据记录视障生在“吟诵社团”对“二十四节气”古诗文吟诵的学习过程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让视障生在学习古诗吟诵规律的同时,学习节气养生知识,了解自然景观特点,激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的关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大数据见证吟诵教学成果,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教师专业成长显著。大数据记录了教师在吟诵教学中的成长轨迹。以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从2021年至2024年,一教师吟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多次获奖,多次展示公开课、观摩课,吟诵作品在多个平台发布。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也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吟诵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师团队协同发展。该校“吟诵工作室”的节目多次在省、市级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相关课题顺利结题。这表明教师团队在吟诵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学生成绩斐然。2023年至2024年,该校视障生的吟诵节目在省级比赛中3次获奖,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证明了吟诵教学在激发视障生阅读兴趣、提升文化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尽管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吟诵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但大数据赋能下的吟诵教学实践,已充分展现出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视障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来,应进一步挖掘大数据潜力,不断完善和创新吟诵教学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殊教育领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单位: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滨州市智慧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视障学生阅读学情诊断与吟诵教学干预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BZZH-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