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1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探赜
王茜
文章字数:1,694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原则,深植于唯物辩证法,既彰显出高屋建瓴的政治性与战略性,又具备贴合实际的指导性与针对性,为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锚定方向、擘画路径。其中,“地”涵盖多方面差异与特殊性,包括时间维度的发展阶段区别、产业维度的发展原则差异以及地理区位维度的发展方式不同,强调在发展中既要彰显各地区新质生产力的独特性与个性,又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持续创新。
  因“时”制宜:把握“立”与“破”的动态平衡
  在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应当秉持“先立后破”的重要理念与战略导向。“立”与“破”的关系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从生产力演进规律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与发展的过程。
  “立”是“破”的先决条件。因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建立需要坚实的基础。这包括技术研发的投入、市场需求的培育以及产业链的逐步构建。如果在新质生产力尚未具备足够竞争力和稳定性时就仓促破除旧有产业结构,会使经济体系失去支撑,导致经济波动、就业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新兴高科技产业从研发到成熟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投入,在其未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前,旧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仍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与就业功能。
  “破”是“立”的必然结果。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旧产业、旧模式和旧动能必然会逐渐失去其适应性与效率优势。若不及时破除这些旧有束缚,有限的资源将被低效占用,阻碍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拓展空间。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若长期占据大量资源,势必挤压新能源、绿色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资源配置,包括土地、资金、人力等。适时地“破”能够为新质生产力释放更多发展资源,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使经济发展在新旧交替中实现转型升级与持续增长。
  因“业”制宜:明晰“取”与“舍”的战略抉择
  在产业升级进程中,“取”与“舍”的抉择至关重要。因“业”制宜就是把握产业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培育新兴与未来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的夕阳产业,实现产业技术跃升与活力激发。
  “取”是“舍”的合理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与高品质方向。这并非单纯的替换,而是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借助新技术、工艺、产品与模式,激发传统产业创新力,提升附加值,达成全方位优化。在此过程中,精准选取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要素并合理运用,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
  “舍”是“取”的有益补充。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遵循绿色发展原则,甄别并舍弃低质高耗能产业。合理的“舍”是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舍去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能减轻环境压力,推动经济走向绿色发展轨道,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增强产业可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如一些地区淘汰落后的小化工企业,转而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域”制宜:协调“同”与“异”的地域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资源、环境与文化等因素不同,因“域”制宜就是要利用这些特点,促进异质性元素融合,化特色为特长,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竞争力提升。
  “同”与“异”相互依存。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热点或趋同,但因地制宜强调各地需要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紧扣共同热点,挖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产业,推动创新与人才培养,打造特色品牌,构建适配本地的产业体系与生产力结构,充分利用地域差异,激发创新活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与“异”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也强调借鉴共同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各地虽面临不同挑战与需求,但通过相互学习借鉴,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将差异转化为合作契机,转化为共性发展动力,促进协同发展。跨地区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彼此需求,构建合作关系,加速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与知识共享,助力区域间协同发展。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2024年11月,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第四分厂正式投入生产。近年来,我市各行业领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了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创造力。
  资料图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