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跨村联建”跨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跨出“乡村共富”路
乡村振兴的“淄角实践”
本报记者赵旭东郑建军赵宗孙江波邵强通讯员段雨娇张雪丽孟令通
文章字数:1,646

  打破“村界”,实施“跨村联建”,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四联”机制,惠民县淄角镇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联村共建、产业抱团、成果共享”的乡村振兴共富新路径,“跨”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今天让我们一起解读乡村振兴的“淄角实践”。
  “跨村联建”跨出年交易额超10亿元黄瓜产业
  “我种了1个大棚、8亩地,1年1亩地纯收入两万多块钱。今年春天种的这1茬黄瓜,纯收入10万多块钱。一年两茬,纯收入20多万元,效益非常可观。”今年37岁的淄角镇周楼村黄瓜种植大户孔凡银说起今年春茬黄瓜的收益,高兴得合不拢嘴。
  淄角镇有种植瓜果蔬菜的传统,周楼村及周边村庄有不少种植黄瓜的,有的年景收益好,有的年景不挣钱。“七八年前,我也想着在家里种黄瓜,可是没有很多地,也没有技术,丰收了以后还要等着小商小贩到地头上收,一旦没收的就卖不出去。”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孔凡银无奈之下放弃了在家靠种植致富的想法,最后他选择外出打工。
  2023年一次打工回家,一个个连片的现代化黄瓜种植大棚让孔凡银眼前一亮。“1个大棚钢架结构、四周透亮、8亩地,看到以后,心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震撼’。原先,地是个大问题,在我们村1人1亩多地,刚结婚的小两口一家不到3亩地。种黄瓜只能建1亩地的‘窝子棚’,这种‘窝子棚’去了墙体,有效利用地也不过六七分,效益大打折扣。”孔凡银说。
  看到眼前的变化,孔凡银心动了,他不断地去了解黄瓜种植的最新消息。原来,该镇为了打破黄瓜产业发展的土地限制、补足技术短板,对黄瓜种植发展最好的靠河郑村及周边3个黄瓜种植面积大的村庄进行了“跨村联建”。
  “我们淄角镇有种植黄瓜的历史,过去规模小、种植零散、连不成片,有些群众想种,但土地不合适,建不成大棚,自己调地难度大,销售渠道单一,群众相互压价,卖不上价,产业急剧萎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针对这些问题,2022年我们打破‘村界’,‘跨村联建’成立了黄瓜产业党总支,党总支统一流转了4个村1000多亩地,建立了千亩现代化黄瓜基地。”淄角镇党委书记高传伟向记者介绍了“跨村联建”带来的最大变化——通过“破界”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以“跨村联建”为抓手,淄角镇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四联”机制,帮助建棚户协调无息贷款,用建棚资金代替租金,建成后自主经营。一个新的模式,让淄角镇黄瓜产业实现了“质”的跨越。
  淄角镇整合2000多万元各级涉农资金,完善灌溉、交通等基础设施,将黄瓜种植的“小作坊”模式转变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同时,依托镇上的国有企业山东淄政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对黄瓜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支持和标准化管理。“没想到,在家种地,一年收入20多万元,这是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之前担心的土地问题、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全都解决了。”孔凡银说。
  2024年,淄角镇黄瓜种植面积超1万亩,交易额超10亿元,带动2000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当年,该镇凭借黄瓜单品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南果北移,蓝莓产业成为滨州农文旅新地标
  在淄角镇,黄瓜产业发展由“弱”到“壮”、蒸蒸日上,蓝莓产业发展得也是如火如荼。“我们连续举办了3届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27万余人次,尾果也卖了个好价钱,并且带动周边旅游消费30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淄角镇党委副书记高涛高兴地介绍着红红火火的蓝莓产业。
  南果北移,蓝莓产业在淄角镇“从无到有”,走出了“现代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惠民蓝莓”正成为滨州的一张名片。然而4年前,该镇还为发展蓝莓产业所需的土地发愁。
  “在蓝莓产业刚开始的时候,企业选中了一块近400亩的土地,涉及西街、踩鼓宋等5个村庄,多的100多亩,少的几十亩,个别群众一看来了大企业,抬高要价,党支部做不下群众工作,项目迟迟落不了,发展也没了信心。我们通过‘跨村联建’,整合了8个党支部力量,成立蓝莓产业党总支,大家一块干,落后支部有压力,完不成的,其他党员和支部帮着干,在党员示范、优先务工等措施的引领下,仅用15天时间完成了5个自然村土地的整体流转,落地投资1.2亿元,建成了蓝莓基地。”高涛说。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