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试题,创新性采用复合型材料架构,呈现三则具有深刻意蕴的文学文本。其一,节选自老舍先生的《鼓书艺人》;其二,撷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其三,则引自穆旦诗作《赞美》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铿锵宣言,彰显现代诗歌的思辩力量。值得关注的是,穆旦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其本名查良铮,与武侠巨匠金庸(查良镛)同属浙江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世裔孙,二人六世祖查莹为清乾隆年间无棣进士。这一文化谱系恰似一条隐秘的文脉,串联起从古典科举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
查氏自第三世起,家族分为南查、北查、小查等三支。“南查”海宁查氏与“北查”宛平查氏二者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南查”在科举领域鼎盛一时,人才辈出,多为文人才子。而“北查”则亦儒亦商,凭借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无棣进士查莹:藏书大家的雅韵
查莹(1743-?),字韫辉,号映山,别号依竹居士、竹南逸史,侨居山东无棣,祖籍浙江海宁,是查氏第十六世。
清乾隆八年(1743),查莹诞生于无棣县。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他于山东乡试脱颖而出,高中举人。次年,丙戌科,他在殿试中大放异彩,位列金榜第二甲第二十六名进士。当年,全国录取一甲三名、二甲六十九名、三甲一百四十一名。其中,山东十四名。
查莹之所以能于科场连捷、荣登进士之列,既源于其自身焚膏继晷的勤勉与砥志研思的才学,亦得益于无棣地域文脉的深厚滋养——此地文风鼎盛如春潮涌动,文化繁荣似繁花竞艳。此地文昌阁香火绵延,供奉着执掌文运的文昌帝君。文昌阁檐角铜铃轻响,既似对往昔士子勤勉的回响,亦如对后世学子虔诚的期许,将一方水土的文运绵延与士人精神紧密相连。
早在清顺治十年(1653),无棣城东南郭外,一座巍峨的文昌阁拔地而起。此阁三间,面朝西方,楼阁高耸,台基峻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无棣城,彰显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洗礼,至乾隆年间,文昌阁台址坍塌,阁体摇摇欲坠,昔日风采已不复存在。无棣邑人、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兼掌文选司选事的吴垣在其所撰《重修文昌阁募缘小引》记载:“甲午乙未之间,余随先公在京师,闻海宁查翁端木,侨居吾邑,毅然有重修之志,拟与邑之人分任其役。同邑张丰山先生,寓书相告。先公亦极为赞成,将谋鸠工集事。”“因谋之查翁长君映山太史,太史慨然承先志,首出重资,以为众倡。”这里的“海宁查翁端木”,即查懋;“查翁长君映山太史”,正是查懋的儿子查莹。
乾隆四十年(1775),侨居无棣的查懋怀着重修文昌阁的坚定决心,欲与邑中贤达、众庶携手共进,分任其责,以恢复文昌阁往日的盛景,彰显一方的文脉传承。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不久后,查懋便与世长辞,又因重修文昌阁工程浩大、费用繁多,此议遂暂时搁浅。乾隆四十二年(1777),吴垣与胞弟吴坛在无棣丁父忧、丁母忧守丧期间,再次动议重修文昌阁。吴垣联系查莹,再议重修之事,以告慰先人之志。在京城任职的查莹慨然应允,首出重资,以为众倡。是年金秋时节,文昌阁修建告竣,气势恢宏,闳敞轩昂。
自重修文昌阁后,香火不绝,春秋祭祀尤为兴盛。在文昌帝君“庇护”下,无棣文风昌盛、文运亨通,考取进士者24人、举人者104人,至于贡生、生员者更是数不胜数。查懋、查莹父子的名字,也随着这座文昌阁铭刻在了无棣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后人敬仰与传颂的典范。
查莹进士及第后,朝考翰林院庶吉士,获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先后担任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提调官,以及广西、湖北学政。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荣升山西道御史,最终官至吏科给事中,其仕途可谓顺遂。
查莹不仅是清代官员,还是著名的藏书家,精于鉴藏书画。他继承了曾祖父查升的书画和藏书传统,生性嗜书,与翰林院检讨李铎经常流连于书肆,收藏图书颇丰。他每日游弋于琉璃厂“延庆堂”中,遇到珍稀书籍必定购至家中,仔细考校诸本,并留下题跋以作纪念。他收藏的影写宋抄本、明本和清代稿本甚多,其中文集类书籍尤有特色。如影写宋刊本《分门纂类唐歌诗》、抄宋本《庆湖遗老诗集》,明本《元诗遗音集》《剡诗漫笔》《高太史大全集》等,这些书籍名家批注众多,皆为精审之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向全国民间藏书家征集图书,查莹家进呈了数种图书。
查家富藏书,且多书画,有宋刊本《黄山谷集》50卷,旧抄本《周北山诗集》4卷、《淳化阁帖》等,手抄有《觉罗柯尔昆传》《绥德马如龙墓志铭》等。查家有藏书楼多座,如“听雨楼”“圣雨楼”“赐研堂”“学山堂”“得树楼”“查浦书屋”“双遂堂”等。藏书印众多,主要有“澹远堂印”“海宁查升声山图书”“声山翰墨”“行藏独倚楼”“石漾主人查仲韦”“吴下阿升”“查声山章”以及“听雨楼查氏有谷赏图书”“慧海楼藏书印”“莹寿之章”“学山堂印”“澹远堂图书印”“赐研堂印”“棣园居士”“莹寿之章”等数十枚。其中,查莹的藏书印“映山珍藏”“查映山太史藏书”“依竹主人”“竹南藏书”“文渊阁校理”等在书画界广为人知。
查莹在文化领域贡献卓越。他精于鉴藏书画,曾参与收藏和保护了大量的名人书札、字画。这些藏品后来被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之中。查莹的书法风格独特,冲破了僵化刻板的馆阁体束缚,自具风神,自铸一格,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查莹的曾祖父查升:科举世家的杰出代表
查莹虽侨居山东无棣,但祖籍浙江海宁,两地皆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印记。
海宁查氏,作为浙江海宁的世家望族,以科举起家,声名远扬。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海宁查氏原籍江西婺源,其祖先可追溯至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伯禽受封鲁国后,其后裔姬延因“功肇”以子爵封于查地(今山东泰安、曲阜一带),遂以封邑为氏,改姓“查”,姬延也就成为华夏查氏的始祖。
元至正十七年(1357),婺源十八世(华夏查氏六十七世)查均宝(1325-1385,又名查瑜,号仁斋,小字詹记,处士,饱学之儒,精通易经),为躲避元末战乱,迁居浙江海宁袁花。经过百年的耕读治学,查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据赖惠敏《明清海宁查陈两家族人口的研究》统计,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多达八百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据进一步统计,海宁查氏明清两代共出进士21人,举人66人,监贡生77人,生员800余人,在清康熙一朝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
在海宁查氏“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辉煌中,便有查莹的曾祖父查升。
查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海宁查家十三世,乃南查一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进士及第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幸被推荐进入南书房,成为康熙的文字侍从之臣,期间不断晋升,直至少詹事。
查升的书法技艺堪称一绝,尤以小楷见长,其字清雅脱俗,神韵独具。时人将查升书法、查慎行(查升堂叔)诗、朱自恒画并称为“海宁三绝”。
查升品行高洁,待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四方求其书法者络绎不绝,他常于夜晚燃烛挥毫。他著有《澹远堂集》。康熙更是对他赞誉有加:书法功夫日积月累,自然别具一格。
查升在工作中以谨慎勤勉著称,深得康熙信任和器重,不仅获赐书、画、御笔和砚台,还在西华门获赐宅邸,康熙亲笔题写“澹远堂”匾额。此外,康熙还亲笔书写“嘉瑞堂”匾额赐予查氏宗祠,并为查家题写楹联:“唐宋由来旧族,东南有数人家。”
康熙二十七年(1688),查升迎娶了恩师盐官陈潮生之女。陈潮生出自海宁盐官大名鼎鼎的渤海陈氏。盐官陈家在康雍乾三朝人才辈出,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查、陈两家皆为名门望族,又同居一县,历代多有联姻。
查升育有二子,长子查广(字恒宏),次子查昌洵(字恒侯)。查昌洵育有三子,长子查奕楠(1694-1750);次子查奕枟(1697-1752),庠生,诰赠奉直大夫;三子便是查莹的父亲查懋。
查莹的父亲查懋:倡修文昌阁的盐业巨擘
查莹的父亲查懋(1701-1775),原名查奕楷,字端木,号寄菴,为海宁查氏第十五世。他身为府庠生,后入太学深造,曾有候选知县的经历,最终获赠中宪大夫之衔。
查懋的少年时光充满了坎坷与艰辛。14岁那年,父亲查昌洵溘然长逝,原本殷实的家境瞬间陷入拮据的困境。屋漏偏逢连夜雨。雍正四年(1726),“江西科场试题案”席卷了海宁查家。这场文字狱之灾,让查家从此走向衰落,家境愈发贫寒。面对债主的逼迫,查懋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继承的二十亩田地拱手相让,随后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山东无棣的谋生之路。
初到山东,他先是在山东巡抚岳濬的幕府中担任师爷,不久后便侨居无棣。
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后来,查懋收到了大哥查奕楠的书信,信中建议他前往天津发展。彼时,天津业盐的宛平查氏已取得了巨大成功,查奕楠便居住在查氏家族的私家园林——水西庄。在大哥的指引下,查懋辗转来到天津,并在宛平查氏父子查日乾、查为仁的扶持下投身盐业。他经营的盐引名为“江公源”,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努力,短短几年间便积累了一定家资,最终成为一代巨富。更为重要的是,他以业盐所得重振“南查”,为家族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查”的代表人物查日乾(1666-1741),是“北查”第五代传人,字天行。他年少时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康熙年间,他随母亲来到天津定居,投靠盐商张霖,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查日乾育有三子,个个皆是才华出众之人。长子查为仁(1693-1749),字心谷,号莲坡,举人出身,后叙授文林郎,加承德郎。他自幼刻苦好学,潜心钻研经史。康熙五十年(1711),即农历辛卯年,查为仁参加天津乡试,一举高中第一名解元。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不久后便有人弹劾主考有弊,他因此卷入“天津辛卯考案”而入狱,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才得以释放。之后,他再次应试,又中解元,被朝廷叙授文林郎,加承德郎。但此时的他已无意仕途。他与父亲查日乾在天津运河南岸兴建了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园林别墅——水西庄,广泛结交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使得天津的诗文创作一时盛极。
水西庄被誉为“运河三大私家园林”之一,乾隆曾四次光临。据《天津县志》记载,乾隆十莅津门,其中有四次驻跸于水西庄。乾隆十三年,正值春夏之交,水西园中紫芥盛开,乾隆赏花赋诗,赐名“芥园”,从此水西庄声誉远扬。查懋的七世孙、“南查”二十二世的金庸2001年来到水西庄遗址,并亲笔题诗:“天津水西庄,天下传遗风。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
查日乾次子查为义(1700-1763),字履方,号集堂,是太学生,历任安徽太平府通判、江南淮南仪所监制通判署淮北盐运分司等职。
查日乾三子查礼(1716-1783),原名查为礼,字恂叔,号俭堂,又号铁桥,同样是太学生,官至湖南巡抚,恩赐花翎,诰授资政大夫,《清史稿》有传。查礼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收藏家,擅诗文,勤于写作,著有《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乾隆元年(1736),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可惜未能考中。于是,他通过捐纳入仕,买了个户部主事衔,从此踏上仕途。乾隆十三年(1748),他被保举为广西庆远府理苗县同知。此后30多年,他主要在广西、四川等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任职,历任广西太平府知府,四川宁远府知府,川北道松茂道,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南巡抚等职。
查礼与海丰吴氏十四世的吴垣、吴坛年纪相仿,又同朝为官,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查礼的孙女查庆姑嫁给了吴坛的孙子吴衍曾。
查庆姑的父亲查淳(1734-?),字厚之,号梅舫,因酷爱篆刻,又号篆仙,由贡生官至大理寺少卿。吴衍曾(1779-1796),字伯续,号似亭,例贡生,诰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其父吴之勷(1754-1828)是吴坛的独子,字翊臣,号淦厓,举人,仕至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衍曾是吴之勷唯一的儿子。
乾隆六十年(1795)春,查庆姑(1777-1804)与吴衍曾在江苏镇江成婚。嘉庆元年(1796)二月二十四日卯时,查庆姑生下一子,即吴式芬。然而,同年十一月初六日丑时,吴衍曾因咯血疾病逝,年仅18岁。查庆姑年仅20岁便守了寡,她悲痛欲绝地说:“吾应从夫地下,而二老在堂,孤子甫八月,吾夫无兄弟,吾殉夫何以养且教也。”自送其夫柩归葬后,她强忍着悲痛侍奉公婆,从未露出凄苦之容,生怕增添公婆的悲伤。她问安侍膳,尽心尽力尽孝,对孤儿吴式芬的教育也极为严格,从未有丝毫姑息。她曾说:“相夫教子,妇职也。”“祖父母爱惜如珍宝,吾再稍纵之,则此子不可问矣。”
九年后的嘉庆九年(1804)正月,吴之勷由天津河防同知擢授湖北黄州府知府,查庆姑随奉其婆母潘恭人由天津乘舟南下去黄州。九月初四日申时,船行至扬州,查庆姑偶感时疫,医药罔效,病逝于舟次,年仅28岁。讣音传至黄州,吴之勷惊且痛,题联句云:
苦节八年,余愉色婉容免二老增悲,不愧丹毫书孝妇;
讣音千里,至思儿哭媳纵一时忍痛,何堪白发抚孤孙。
嘉庆二十一年(1816),21岁的吴式芬受祖父命由湖北黄州回山东无棣为父母办理葬事。十月初十日未时,吴衍曾、查庆姑合葬于无棣城南吴氏祖茔之次。时年83岁的查庆姑的父亲查淳“见式芬成立,始稍稍慰藉,今闻其将葬,复不觉触予之痛也”。他挥泪书写了《皇清例贡生伯续吴君暨配查孺人合葬墓志铭》,其铭曰:
祝白首之齐眉兮,胡青春而同穴。感丝萝之永讬兮,承厚德于阀阅。羌有子之克家兮,补生事之多阙。
挥老泪之潸潸兮,语无文而意切。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查庆姑相夫教子的事迹,得到道光、咸丰数次褒扬:“勤慎宜家,贤明训后。相夫以顺,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树良材于桢干。”“敦习礼规,恪遵箴训。寝门治业,著恒德于贞心;闺塾授经,寓慈风于雅范。”“顺以承夫,勤于课子。宅能三徙,夙成俎豆之容;织就七襄,早振文章之绪。徽音久著,宠命宜家。”先后以覃恩,于道光十五年(1835)赠为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特赠为恭人、道光三十年(1850)恩赠为夫人、咸丰六年(1856)恩赠为一品夫人。
据民国版《无棣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列女志二·节孝·查氏》载:“查氏,吴衍曾妻,宛平官长镇通海道查醇女也。年二十而夫卒,哭之痛曰:‘吾应从夫地下,而二老在堂,孤子甫八月;吾夫无兄弟,吾殉夫,何以养且教也?’葬夫柩,忍痛事舅姑,曲尽孝养,训孤儿,未尝少姑息。为人和蔼周至,亲串皆得其欢心,驭下宽严得中,臧获辈皆畏而感之,完节卒。以子式芬贵,赠一品夫人。”
查懋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一位尚德好义之人。乾隆年间,包括无棣县在内的山东武定府所辖一州九县遭遇了严重的农作物歉收,府境发生了大饥荒。查懋慷慨解囊,捐银万两,赈济武定属诸县饥民,救活了无数百姓。据民国版《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孝义·查懋》载:“查懋,家素封,尚德好义。乾隆年岁大祲,捐银万两,赈武定属诸县,饥民全活,不可胜计。弈世科第联绵,人以为善德之报。”民国版《无棣县志·卷十六·祥异志·事纪》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夏,诏赈恤海淹饥民,蠲免田租。是冬,邑商人查懋捐银万两,赈济给民之无棉衣者。”(未完待续)《无棣县志·卷八·选举志·科贡·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