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渤海日报》:
战场上抓“活鱼” 战火里炼“喉舌”
本报记者孙洪师通讯员舒娜王霄琳
文章字数:1,619


  《渤海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出版物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党委机关报,它以其群众性、战斗性、时效性的独特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的丰碑中深深刻下了自己的光辉印记。
  1944年2月,清河区党委与冀鲁边区党委合并,成立渤海区党委,清河区委机关报《群众报》与冀鲁边区委机关报《冀鲁日报》合并,确定《群众报》为渤海区委机关报,《冀鲁日报》停刊。
  《冀鲁日报》前身为《烽火报》,1938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主办的刊物《烽火》改为冀鲁边区工委机关报——《烽火报》,对开四版,每期印刷5000多份。1941年秋,《烽火报》改为《冀鲁日报》,两报历时5年余。
  《群众报》是中共清河区委机关报,1939年8月1日在当时的临淄县(苇子河、大夫店一带)创刊,时任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撰写了发刊词。同年,与清河军区的《前线报》合并,从不定期出版逐步改为周刊、三日刊,从刻版油印改为石印、铅印。
  《群众报》主要刊载国内外重大新闻,反映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号召群众备战、藏粮、埋地雷,在宣传全民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工作人员要一面印书印报进行生产,一面还要应付敌人的疯狂扫荡。报社的少数同志配备枪支,其他同志每人两颗手榴弹,作为自卫武器。当敌人进行“大扫荡”的时候,他们就要同群众一样,坚壁清野,把器材、设备、粮食等埋藏起来,进行反“扫荡”。
  1940年,群众报社迁到广北的北隋、牛庄一带。1941年秋,又迁至垦区八大组。《群众报》除刊登新闻之外,还开辟了文艺副刊。
  1944年6月,渤海区党委党报委员会又作出了关于将《群众报》改名为《渤海日报》和建立渤海日报社的决定。《渤海日报》于7月1日正式创刊,初期为3日刊,4开4版,后改为对开四版,起初印量2500份左右,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好转,发行量不断增加,到1945年8月增至12000份。
  当时,由于国民党统治区把纸张同药品、弹药、枪支一样列入战备物资,严加封锁,印行《渤海日报》的纸张,大多用手工制造的土纸。1948年下半年,区党委组织设立纸业合作社,改进生产技术,试制成功了土报纸,从而满足了《渤海日报》的用纸需求。
  《渤海日报》创刊后,为免遭敌人袭击和破坏,每天能正常出版,报社机关和印刷厂奉命由广北一带转移至垦利县。随着战局的发展和领导重心转移,渤海日报社机关及其印刷厂也奉命西进,1945年夏辗转迁移至利津城东徐王村,7月初印刷厂转移到了博兴高庙李天主教堂,而编辑部移址到蒲台县小营团包村。同年冬,渤海日报社机关和印刷厂跟随渤海区首脑机关,转移到惠民县城。
  战火中,《渤海日报》采编人员既是手拿笔杆子、记录抗战的记者,又是随军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火线,在战斗中采写稿件,在采写稿件中坚持战斗。
  1944年七八月间,渤海军区发起了以解放利津县城为中心的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战役。渤海日报社一直派记者跟部队一起行动,及时捕捉来自战斗最前沿的“活鱼”。在攻克利津县城外围据点张许的战斗中,记者高光不顾个人安危冲在前头,强攻日军营地大院时不幸被敌方手榴弹炸成重伤。后来,他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写成专稿,为报纸提供了生动感人的报道,再现了全歼利津守敌的真实场景,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1945年夏天,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阶段,捷报频传。6月初,渤海军区主力部队直属团、特务营和地方抗日武装,在司令员杨国夫亲自指挥下,直扑黄河岸,一夜拿下小营、玉皇堂和道旭三个据点,拉开了夏季攻势的序幕。紧接着横渡黄河,打响了蒲滨战役,一个个胜利接踵而至。《渤海日报》也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捷报传播出去,全民抗战情绪大振。
  1945年初,《渤海日报》根据渤海区党委、军区提出的“扩军、练兵、准备大反攻”的任务部署,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区广大群众大参军的热潮,连续报道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生动事例和各级党委、政府欢送披红戴花的新战士入伍的热烈场面,推动了大参军运动的蓬勃发展。
  1950年5月,渤海区奉命撤销,《渤海日报》也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于4月25日正式停刊。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