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滨州,全速奔跑的姿态好美
本报记者隆卫
文章字数:1,069

  编者按
  今年,是滨州撤地设市2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市创新性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3周年。作为一名党媒记者,对滨州有着深厚的职业记忆和情感联结,也见证了滨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层面发生的精彩蝶变。现在,记者向您多维度盘点滨州锐意进取所取得的可喜成绩。
  25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挺立筋骨、气度初成的年纪。滨州,这25载岁月,像黄河水般日夜不歇地流淌,浸润、塑造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
  城市,说到底,是人的城。人民在这里安家、生息、繁衍,城市怎么建,得顺着大家的心意。就像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便是滨州所遵循的。不知不觉,时光之河日夜不歇。记者所见证的,不只是滨州经济发展奔涌向前,更是无数普通百姓在这方热土落地生根、抽枝展叶的无声史诗。
  破壁与步履
  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黄河三角洲腹地那颗叫滨州的明珠,也悄然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撤地设市。那是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仿佛一扇厚重的大门,在历史的风中吱呀一声开启了。
  那时的滨州,市区没有火车停靠的站台,也寻不见无人机起落,至于万吨巨轮进出的港口还停留在蓝图上。然而,滨州人心里揣着这份清醒,也揣着不甘。一个沉甸甸的词——“追赶”,就这样无声地刻进了骨子里,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也最坚韧的生存意志。
  要追赶,先得拆掉心里那道看不见的栅栏。撤地设市后的第一次“两会”,会场里涌动着一股热气,“追赶”二字成了大家心底的共鸣。近几年,全市上下从“思上”到“思强”再到“思进”,从“追赶”到“走在前”,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鲁北小城,竟也渐渐攒足了力气,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模样,成了许多人眼中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如今再看滨州,真是大不同了。“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港口和机场骨架也日渐丰满,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正悄然织就。滨州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那扇门越敞越开。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通车运营以后,去北京,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到上海,也只需在车厢里看部电影的时光;去省城济南,快得像是邻居串了个门。那些纵横交错的铁轨和公路,在晨光暮色中伸展,是决策落地时最坚实的筋骨,是蓝图化为通途时大地最深沉有力的回响。
  短短25年,滨州这方水土竟也孕育出这般气象: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