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兴县检察院紧扣“以理论研究破解法律监督难题”的战略要求,以“检研领航”文化品牌为引擎,将“检校共建”破局、“成果转化”立身、“青年育才”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打造基层检察理论与实务融合的创新范式。三年来,31篇权威期刊论文破土而出,“链长+检察长”机制全国首创,6000万元税款追缴成果彰显监督质效,品牌从基层实践升华为学术高地,更以“调研即办案、办案即研究”的生态,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在法治浪潮中刻下“小院大作为”的鲜明印记。
溯本求源:以思想破冰激活基层检察新动能
2022年伊始,博兴县检察院新一届党组以“理论研究破局、文化赋能强基”的魄力,提出打造“检研领航”检察文化品牌。彼时,质疑声如潮——“基层院应以实务为重,理论研究是‘不务正业’。”“案件量攀升,干警哪有时间写论文?”面对阻力,博兴县检察院党组以“三个一”行动破局:一把手带头领题,班子成员每人牵头一项重点课题;一线干警全员参与,每个业务条线组建一支调研专班;一月度一研讨,常态化开展“检研领航”学术沙龙活动。将理论研究与办案实践深度绑定,构建“调研即办案、办案即研究”的独特文化生态。
为打破基层院“重实务、轻理论”的惯性,该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引入学术资源,为检察文化注入“学术基因”。2024年,法学名家李奋飞、门中敬等专程赴博兴,与干警共研前沿课题,基层检察理论与高校智慧的碰撞,让“书斋里的学问”逐步转化为“办案中的智慧”。在“检研领航”沙龙中,每月一次的思维交锋,成为干警成长的“练兵场”。从刑事检察中的证据认定难题,到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职能边界探讨,每一次主题研讨都紧扣办案实践。2023年,该院公益诉讼课题组针对涉水领域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机关答辩意见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涉水领域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机关答辩意见研究》在《检察工作》刊发,为破解“九龙治水”类案件中的职责认定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知行合一:从案卷中生长出的理论之光
“检研领航”始终以问题导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坚持从实践中提炼课题、以研究反哺实践。2022年,博兴县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该院敏锐捕捉到服务大局的切入点,联合高校开展专项研究,成果《探索“链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刊载于《中国检察官》,并转化为全国首创的“链长+检察长”机制。该机制通过检察长对接产业链“链长”,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涉企纠纷调处等10项服务清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某金属板材企业因环保处罚陷入经营困境,该院依托“链长+检察长”机制协调环保部门与企业达成整改协议,避免企业停产损失超千万元。该机制获山东省检察院全省推广,成为检察履职服务营商环境的典范。
在涉税领域,博兴县检察院的研究成果《数字赋能提升涉税案件办理质效》催生“涉税案件法律监督模型”,通过与税务数据比对,追缴税款6000余万元,实现“以数治税”精准监督。2023年,该模型在办理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中,通过数据碰撞锁定下游企业13家,追缴300余万元。监督模型在全省范围内冠名推广。
通过设立“党员先锋课题组”、开展“红色案例研习会”,该院将党性教育融入课题攻关全过程。实施“党建引领精品课题”工程,将党建创新项目与理论研究课题同步立项、同步推进,撰写的《党建与检察业务融合的逻辑理路》,结合实际回答了如何解决党建与检察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党建与业务融合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推动该院入选“山东省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厚积薄发:从基层实践到学术高地的跨越
三年来,“检研领航”成果丰硕:31篇论文发表于权威法学期刊,其中《社区矫正巡回检察研究》成为品牌“破冰之作”;《洗钱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登陆《法律适用》;《行政检察建议的实践样态》被CLSCI期刊《法学杂志》收录……2024年,该院论文首获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奖项,实现从“基层声音”到“学术高地”的跨越。
品牌影响力更向法学界延伸:在“泰山法治论坛(2023)”中,两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检察侦查研究成果《高质效侦办司法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直接推动该院查办司法腐败案件2件,判决率100%。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成果始终扎根基层实践沃土。《协同联动强化财产刑执行法律监督》源于对县域内财产刑执行中存在的“重判决、轻执行”“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的系统梳理,提出的“检法司数据共享+执行回访”机制被应用于办案实践。与河北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关联行为的司法偏离及其归正》,则是基于法律信息库中17548件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类案办理中主观明知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直接指导办案团队完善证据审查指引,助力提升打击精准度。
薪火相传:青年干警的成长与蜕变
“检研领航”不仅是理论阵地,更是青年干警的成长摇篮。第一检察部赵晓蕾坦言:“理论研究让我们从‘办案机器’蜕变为‘思考者’,在刑事检察办案中更善用法治思维。”作为刑事检察业务骨干,她结合派驻看守所检察与巡回检察实践,针对罪犯申诉渠道不畅、审查效率偏低等问题撰写的《“派驻+巡回”检察模式下罪犯申诉权利的保障完善》,被《中国检察官》刊载。文章提出的“分类受理+听证审查”机制应用于办案后,推动建立申诉快速受理通道,并引入人大代表、律师参与听证程序,使听证参与率提升15%,让“高墙内的正义”更加可感可及。
检察业务管理部张钊以一篇公益诉讼文书被《人民检察》选为“样板”,印证了“法理功底让文书更具说服力”。他在某生态环境保护案出庭意见书中,引用《生态恢复性司法理论》,提出“补植复绿+碳汇补偿”多元修复方案,实现受损生态环境精准修复,并当庭进行释法说理,起到“预在先、防未病”的法治效果。
新入职的郭丽红参与涉税课题研究,推动建成监督模型,追回税费3000余万元。她感慨:“研究不是脱离办案,而是为实践注入灵魂。”2024年,她主笔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预防机制研究》被最高检《检察工作》刊载,一名入职仅两年的检察官助理能在国家级期刊发声,正是“检研领航”破除论资排辈、激发青年潜能的生动注脚。
每月雷打不动的“检研领航”沙龙,通过辩论、讲座、案例研讨,让青年干警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论素养。2023年设立的“双导师制”——每名青年干警配备一名实务导师和一名高校理论导师,更让调研能力成为干警的“标配技能”。三年来,12个集体、个人获评市级以上表彰奖励,一支“能办案、善研究、会创新”的复合型队伍已然成型。
从质疑声中起步,到成果遍地开花,“检研领航”诠释了基层检察院以文化品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它不仅是博兴检察的“精神图腾”,更为新时代检察工作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脚——当理论之光与实务之火交融,当青年锐气与学术底蕴共生,基层检察人必将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法治中国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