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5日
破解坟地与耕地之争 解锁乡村“和谐密码”
惠民县李庄司法所通过法理情的调解,解开土地上的“死结”
文章字数:1,200
  见习记者赵慧静通讯员苗俊青
  今年清明时节,惠民县李庄镇的麦田泛着油绿,75岁的张素兰(化名)站在地头,拦住了准备犁地的承包户王振兴(化名)。
  “这块地埋着我老伴,谁也不能动!”
  “这块地是我承包的,你快让让,春耕可等不了人。”
  风吹过麦尖沙沙响,掩不住两人越来越激烈的争执声。
  坟地与耕地的“冲突”
  事情要从40多年前说起。
  彼时在当地,有的村民习惯将逝者葬在田间地头。分田到户后,张素兰家的坟地,恰好位于王振兴承包的土地上。
  此前,这片地家家户户都种着杨树。2022年,根据山东省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村里推行退林还耕,王振兴开始改种庄稼。在此过程中,王振兴占了邻家耕地——张素兰的女婿家30公分的地。这让本就对坟地不在自家承包地界心怀不满的张素兰情绪愈发激动。
  麦苗青,菜花黄,先人眠处是归处。
  自打去年春耕起,每当王振兴打算种地,张素兰总会突然冲出来阻拦,大喊:“这是我家的坟!俺老伴和公婆都在地下躺着呢,你要是敢动,我就跟你拼命!”
  一边是法理清晰的土地承包权,一边是老人对亡人的思念情结,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社区书记对此也直摇头:“老太太能在地里守一整天,咋劝都不走。”为了这事儿,双方甚至好几次闹到了派出所,可因张素兰年事已高、耳背又倔强,派出所调解也没成功,最终将此事转交给了李庄司法所。
  一场迂回的“亲情牌”
  李庄镇调委会专职调解员王学彩接手了这起纠纷,他绕开了双方针尖对麦芒的对峙——他先是到张素兰家,听老人反复念叨“俺公婆和老伴都在那呢,这就是我家的地,谁也不能动”;之后,他又蹲在王振兴的地头,看他比画着诉说“这块地再不种就误了农时,化肥钱都垫进去了”。
  “得从根上解心结。”王学彩找到了张素兰的女儿。这位朴素的农家妇女苦笑着说:“我们都知道地是人家承包的,可俺娘一到清明、忌日就去俺爹的坟头哭。”王学彩思索后提出:“要是能让老人觉得坟地还在‘自家地’里,会不会好些?”
  随后,王学彩找到王振兴商量,能否将坟地地块“转包”给张素兰。他耐心劝说:“我们各种办法都试了,老太太很坚决,谁也不能动她家的坟。你看这样行吗?把这块地划个角,每年收200块转包费,既不耽误你种粮,又让老人有个念想。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王振兴沉默半晌后表示:“其实我也怕她年纪大了,再这么闹下去她身体也吃不消……”
  春风里的和解
  清明节假期期间,司法所工作人员组织双方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经过多轮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王振兴将涉及坟地的地块(东西宽2米、南北长75米)单独划出,以每年200元的费用转包给张素兰耕种,转包费由张素兰女儿支付。同时,也对王振兴前期占张素兰女婿的地进行了重新划分,一场纠纷就此化解。
  在这起调解中,法律是刚性尺度,而乡土情结中蕴含着最朴素的情感法则。李庄司法所这场法理情的调解,不仅解开了土地上的“死结”,更展现了基层调解的温度——当法理触碰到情怀,当政策接上地气,乡村的和谐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一垄一垄的麦田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