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平讯(通讯员赵守达报道)近日,邹平市公安局青阳派出所成功化解一起时间跨度两年的债务纠纷,全力避免了事态升级。面对时间久远、关键票据丢失、涉及法律诉讼的复杂局面,青阳镇政府联合派出所及时启动联动调解工作机制,经不懈努力,促成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债务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多亏了民警、律师以及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帮我挽回了经济损失,更解开了心结。”当事人感慨地说。
今年以来,青阳镇坚持“警源融治”多元调解理念,创新推出“三联三调”(“三联”即:部门联合、村委联动、网格联调;“三调”即:红黄蓝三色调解、亲情调解、专业调解)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单兵突进”转向“合成作战”、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创安”。“我们利用这一工作法,连续化解多起典型的乡村矛盾纠纷,不仅破除了陈年积怨的‘物理阻隔’,而且疏通了民心相通的‘情感渠道’,在法、理、情中探寻基层治理的‘最优解’,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直观体现。”青阳派出所所长白鹏说。
念好“解”字诀,打造闭环高效运转体系“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早已深深刻在广大群众的心上,然而“有矛盾要化解”同样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数量大、种类杂、调处难的特点,如何找准责任主体、直击源头痛点、形成工作闭环成为做好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关键。“今年4月初,我们成立了‘青阳镇警源融治中心’,推动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综治办、信访办等部门入驻,形成了‘三所+N’联合调解模式。警源融治中心探索横向分流机制,建立矛盾纠纷预警协调、合作会商、‘一张清单’跟踪闭环等制度,确保群众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享受‘一条龙’优质服务。”青阳镇应急管理保障中心主任孙涛说。
自4月以来,青阳镇已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5起,相关警情环比下降38.6%,未发生重大敏感性案件,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念好“联”字诀,提升部门联动协同效能
“谢谢你们,挽救了我们的婚姻,也拯救了我们的家庭。”6月23日,一对夫妻向青阳派出所赠送锦旗致谢。据了解,这对结婚12年的夫妻曾多次因家庭矛盾报警,青阳镇警源融治中心组织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村“两委”成员成立调解工作组,
这样成功的调解案例,主要得益于青阳镇“警源融治”探索下的部门联合、村委联动、网格联调。其中,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综治办、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联合调解;村“两委”成员充分发挥威信高、“零距离”“亲连亲”的优势,常态化开展排查工作,参与警源融治联调,协助矛盾纠纷化解;同时该镇依托综治网格员、警务助理员,发挥他们基层触角的作用,着力搜集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做好矛盾调处的警务助手和警源融治的重要元素,让矛盾纠纷在部门联动中迎刃而解。
念好“调”字诀,推动矛盾调解分级办理
日前,青阳镇辖区内一位85岁独居老人因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其两个儿子因赡养及宅基地纠纷多次冲突并且报警。此案核心在于赡养责任与亲情弥合,青阳派出所下达“矛盾纠纷督办单”流转至警源融治中心,同时启动“三联三调”工作程序,联调成员坚持“风险预判+情感修复”策略,围绕情、理、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调解;同时该村村干部以邻里亲情为基础进行及时劝导,并协调解决老人的住所问题,经分级调解,老人的两个儿子最终厘清责任义务,摒弃前嫌,握手言和,矛盾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三色调解,分级办理,更见实效。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青阳镇还积极探索红、黄、蓝三色响应机制,蓝色响应为普通纠纷,派出所和综治办单点自行调解,力争24小时内办结;黄色响应为复杂纠纷,适时启动“三所联调”工作模式,力争48小时内办结;红色响应为重大纠纷,通过召集多部门运用“三所+N”联合调解机制,明确分工和办结时限。“分级办理调解矛盾纠纷,能在机制作用下,迅速高效、责任清晰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结合青阳镇‘十门九亲’的传统和引入社会第三方专业人士进行调解,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打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青阳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刘清娥表示。
今年以来,青阳镇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通过平衡诉求和情感修复促进基层社会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化解一案、规范一片”的治理效果。这种将个案经验转化为机制成果的工作模式,正是“警源融治”青阳样板的真实体现,也是加快建设“心安小镇”的生动实践。